药用百合正源考证研究

百合为传统常用中药材,来源于多种药用植物,历代本草对其正品基原和质量记载有所差异,为正本清源,该文通过百合的本草学考证,结合调查研究,对其基原及品质进行系统考证。考证结果发现,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百合主要来源白花、红黄花、红花3类,各本草均记载白花类的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为正品或质量为好,多数本草记载红花类的山丹(细叶百合)L.pumilum或渥丹L.concolor,以及红黄花的卷丹L.lancifolium质量差不堪入药,或者单列与百合功效不同。而据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除渥丹外,其余均为百合药材来源品种,且从实际调查发现,现在药用百合的主流品种已变更为卷丹,与古文献记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为卷丹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仍应遵重古文献的实际记载,充分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百合不同基原品种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百合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使用历史悠久。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其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百合L.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叶。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药用百合在古今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应用广泛,但因其来源复杂,药材品质差异较大,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本草学考证,结合调查研究,对其进行基原和品质的系统考证,追溯其药材品种正源,为百合药材临床用药的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百合药材图

1名称考证

百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以百合为正名,后世皆沿用此名称,常见别名有:重箱、重迈、摩罗、中逢花、强瞿(见于《名医别录》),中庭、重匡(见于《吴普本草》)、蒜脑薯(见于《本草纲目》)等。对“百合”名称的由来进行考证,主要以功效和形态命名:①以功效命名,明《本草蒙筌》:“百合,……又张仲景治伤寒坏后,已成百合病证,用此治之,固此名同。”《本草纲目》:“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指“百合”为治疗“百合病”的主要药物而得名。②以形态命名,宋代罗愿《尔雅翼》:“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明代《本草蒙筌》:“根如葫蒜,小瓣多层。人因美之,称名百合。”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其根以众瓣合成,故名。”以上皆是根据百合植物鳞茎的外观性状而得名。

鲜百合鳞茎

2基原考证

2.1古代文献中对百合的形态学及相关描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用。”

宋·苏颂《本草图经》:“春生苗,高数尺,秆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葫蒜重叠,生二、三十瓣。……又一种花红黄,有黑斑点,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春生苗四五月开花,二月八月取,根下子瓣,类胡蒜而有瓣,色白。”

明·朱橚《救荒本草》:“苗高数尺,干麄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大柳叶而宽,青色,稀疏,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开淡黄白花,如石檀嘴而大,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颠须五六花,子色圆如梧桐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色白形如松子殻,四向攒生,中间出苗,又如葫蒜重叠生二三十瓣。……又有一种开红花名山丹,不堪用。”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洲渚山野俱生,花开红白二种。根如葫蒜,小瓣多层。”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大白花,长五寸,六出,红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红。红者叶似柳,乃山丹也。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其根如大蒜,其味如山薯。……寇氏所说,乃卷丹,非百合也,苏颂所传不堪入药者,今正其误。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卷丹以四月结子,秋时开花,根似百合。其山丹四月开花,根小少瓣。盖一类三种也。”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二月生苗,一干特起,百叶环列,无旁枝,至杪作花,有二种,一丹黄色,间紫黑点,初开内拱如掬,次早外列如球,而不结子,别着叶蒂间,赤碧如贝,根微苦,顷亦转甜。一纯白如卮,连茎倾侧,花瓣六出,夜分作香,叶蒂间不着子,根肥而甘。此非异类,宜别雌雄,有子者雌,无子者雄。”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三月生苗,高二三尺,一茎直上,叶如竹叶,又似柳叶,四向而生,五月茎端开白花,芬芳六出,四垂向下,昼开夜合,故名夜合花。其根如蒜,细白而长,重叠生二三十瓣。一种花红不四垂者,山丹也。一种花红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黑色,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盖一类三种,唯白花者入药,余不可用。”

清·汪讱庵《本草易读》:“根如大蒜,味甘美可食。又有二种与百合相似,其根味颇苦,不堪入药。盖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俗名红合。叶似山丹而大,红花带黄四垂,上有黑斑点,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俗名倒垂莲。”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类有三种,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而狭,尖如柳叶四月开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秋开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点,其子入夏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

清·凌奂《本草害利》:“一茎直上,四向生叶,似短竹叶而阔,茎端五六月开大白花者佳。五月开红花者,名山丹,其根微苦,食之不甚良,是不及白花也。”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百合,根大,开大白花”、“山丹,叶狭而长,枝茎微柔,花红四垂,根如百合,少瓣。或曰渥丹花”、“卷丹,叶大如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头开红黄花,斑点星星,四垂向下,花心有檀色长蕊,枝叶间生黑子,根如百合。本草衍义所述百合性状即此。”纵观历代本草对百合原植物的形态、味道描述,植物来源较多,主要有白花类的百合、红花类的山丹、红黄花类的卷丹3种,各自有以下几个特征。

百合:①根“根如胡蒜重叠”,“根大”,“色白”;②茎“一茎直上”,“高数尺,秆粗如箭”;③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四向生叶”;④花“大白花”;⑤果“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⑥味“甘”。

百合图片(从左到右,依次:百合花、百合鳞茎、百合植株形态)

山丹:①根“与百合相似”,“根小少瓣”;②茎“枝茎微柔”;③叶“叶长而狭,尖如柳叶”;④花“花红”,“四垂”或“不四垂”;⑤味“苦”。

山丹图片(从左到右,依次:山丹花、山丹植株形态、山丹鳞茎)

卷丹:①根“根似百合”;②茎“茎高三尺许”;③叶“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④花“花红黄,有黑斑点”,“花心有檀色”,“四垂”;⑤珠芽“叶间有黑子”,“子紫色,圆如梧子”;⑥味“苦”。

卷丹图片(从左到右,依次:卷丹花、卷丹植株形态、卷丹鳞茎)

综上,可以判断历代3类百合均来源于百合科百合属植物。

2.2历代本草代表性药图

历代本草药图中以《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附图(图1A)最为详细,清晰的将3种百合来源进行了区分,现以《植物名实图考》中的3种百合来源进行分析,从该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①百合基原的鳞茎扁球形,由多瓣合成。叶四向散生,倒卵形。花顶生,花被片6,喇叭形,无斑点,先端外弯而不卷;

②山丹基原的鳞茎卵形,小而少瓣。叶四向散生,条形。花顶生,花被片6,不为喇叭状,先端略外弯,不下垂;此图所绘花与其文字描述“花红四垂”不太相符,后文字记载“或曰渥丹花”,有可能把山丹与渥丹混淆为同一植物;

③卷丹基原的鳞茎宽卵形,多瓣合成。叶散生,披针形。叶腋具珠芽。花顶生,花被片6,不为喇叭状,反卷,有斑点,不下垂。此图所绘花与其文字描述“四垂向下”不太相符。

A.《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百合图

B.《证类本草》所附百合图;C.《本草纲目》所附百合图

其他历史时期的百合图或没有具体的形态描述,或太过简单。《证类本草》(图B)中所绘滁州、成州百合没有相应的植物形态描述,仅从绘图外形上分析,与百合植物形态最为相似。《本草纲目》中的附了百合(山丹)和卷丹图(图C),其图过于简单,鳞茎能看出由多瓣合成,叶片披针形,但花的形态很抽象,仅能看出百合和山丹的花下垂,但山丹与其文字记载“花红不四垂”不相符,而所绘卷丹植物的花完全不知其意。

综上所述,根据古籍文字和图片记载,白花类的百合与《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植物描述相近。红黄花类的卷丹与《中国植物志》收载的卷丹L.lancifolium植物描述一致。红花类的山丹与《中国植物

志》收载的山丹(细叶百合)L.pumilum(花红四垂)和渥丹L.concolor(花红不四垂)的植物描述相近。

3历代品质评价

古文献记载百合来源有3种,在唐以前文献未见有百合品质描述,从唐开始对百合品质进行了简要区分。唐《新修本草》:“一种……根粗,花白,宜入药用”。

宋《本草图经》:“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

明《本草品汇精要》:“(道地)滁州成州”。《救荒本草》:“……山丹,不堪用。”《本草蒙筌》:“白花者,养脏益志,定胆安心。赤花者,仅治外科,不理他病。”《本草纲目》:“卷丹……不堪食,别一种也。”《本草乘雅半偈》:“唯荆州山谷者良”。

清《本草崇原》:“一种……山丹也。一种……卷丹也。其根皆同百合,皆可煮食,而味不美。盖一类三种,唯白花者入药,余不可用。”《本草易读》:“根如大蒜,味甘美可食。又有二种与百合相似,其根味颇苦,不堪入药。”《本草备要》:“花白者入药。”《本经逢原》:“白花者补脾肺,赤花者名山丹,散瘀血药用之。”《本草从新》:“花白者入药。”《本草纲目拾遗》:“……藻异云:百合有三种∶一名山百合,花迟不香;二名檀香百合,可食;三名虎皮百合,食之杀人。百草镜:百合白花者入药;红花者名山丹,黄花者名夜合,今惟作盆玩,不入药。百合以野生者良,有甜、苦二种,甜者可用,取如荷花瓣无蒂无根者佳。”《本草求真》:“花白者入药。”《本草害利》:“……茎端五六月开大白花者佳。……山丹,其根微苦,食之不甚良,是不及白花也。”《植物名实图考》:“百合,……开大白花……近以嵩山产者为良。……以肥甘不苦者为佳。”“山丹,……群芳谱:根大者供食,味与百合异。”“卷丹,……京师花圃,艺之为玩,不以入食。”

民国《药物出产辨》:“湖南湘潭、宝庆产者,名拣片外合,为最佳。由湘潭经北江到广州,在北江栈沽。以龙牙合为最,拣片次之。一产湖北麻城,名麻城合,用硫磺熏至其味酸,不适用。有产四川者,为川合,亦可用。有产江苏省,名苏合,味略苦。均夏季出新。”

通过以上文献可知,百合主要是以品种、味道、产地和功效等来区别药材的品质。在品种上均认为白花类的百合品质好,宜入药,红花类的山丹或渥丹作为百合入药则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作为百合使用,也不及白花类的质量好,红黄花类的卷丹多记载不能作为百合使用;在味道上认为味甜者质量好,可用,味苦者质差不可用,本草也记载百合味甜,山丹和卷丹味苦;从产地上,以产自安徽滁州、甘肃成县,湖北荆州,河南登封,湖南湘潭、邵阳等地为好;从功效上,百合补脾肺,山丹用于外科散瘀血,卷丹主用于观赏。除此之外,还以根“肥”为好。以根肥、色白、味甘者为最佳。与《中国药材学》、《新编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第3版):“以肉厚、质硬、色白者为佳”比较一致。

综合百合基原和品质评价的本草考证结果,古代本草记载的百合来源3类,药用以白花类的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质量为好,红花类的山丹(细叶百合)L.pumilum或渥丹L.concolor,以及红黄花的卷丹L.lancifolium质量差不堪入药,或者单列与百合功效不同。故此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使用的百合药材正品应为白花类的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卷丹和山丹(或渥丹)是同类别种或代用品。据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除渥丹外,其余均为百合药材来源品种,且从实际调查发现,现在药用百合的主流品种已变更为卷丹,与古文献记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有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为卷丹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仍应遵重古文献的实际记载,充分进行物质基础研究,从而正确指导临床用药的正源品种选择。

4结果与讨论

关于“百合”名称的来源,历代本草有多种记载,一个是按治疗“百合病”专属药物而得名,但这个说法在本草中多有质疑,宋《本草图经》记载:“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说明这个得名由来尚有争议,故不宜按此命名。另一个是按百合植物鳞茎由众瓣合成的形态而得名,这个说明形象直观,多个文献均以此记载,应该是“百合”名称的准确由来。卷丹作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之一,其3种甾体皂苷含量在《中国药典》收载的3个品种中均较高,故其苦味明显,现代研究报道甾体皂苷类为中药百合的主要活性成分,《中华本草》、《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等文献也记载百合以“味苦者为佳”。然而《神农本草经》等古本草皆记载百合“味甘”,《植物名实图考》:“以肥甘不苦者为佳。”并且古代多数本草指出卷丹味苦不堪入药,甚至《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食之杀人”,故虽卷丹已为目前药用百合的主流品种,但仍应深入开展百合药用的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百合不同基原品种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古代本草将山丹与渥丹有所混淆,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山丹(细叶百合)L.pumilum与渥丹L.concolor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花大四垂,后者花小不四垂,而古文献《本草纲目》等多数文献记载:“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说明多数文献记载的山丹应为渥丹L.concolor,但从《本草纲目》中附图可见,山丹花红四垂,与其文字记载“花红不四垂”不相符,《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山丹,……花红四垂,……或曰渥丹花……”,其图所绘花不下垂,与其文字描述“花红四垂”不太相符,又文字记载“山丹……或曰渥丹花”,可见名称也有所混淆。这些都说明古代本草并未将山丹和渥丹的原植物区分清楚,极大可能存在混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山丹(细叶百合)在花被片未卷时与渥丹难于区别

的原因,故古代本草记载的山丹药材的原植物应为山丹(细叶百合)L.pumilum与渥丹L.concolor2种。然渥丹除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外(收载为山丹L.concolor),其余历版《中国药典》和各地地方药材标准中均未收载,这也需要加强对渥丹的基础研究和综合评价,为能否作为百合药材的新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略

文章最后,小编献上百合考证产区分布图、浸出物含量排名及最优的加工方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章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于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若不适合转载,请及时告知,将做删除处理。感谢原作者考证研究与论证,同时小编也欢迎读者们转发,希望带大家一起从专业的角度学习中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h/7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