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合向动画的发展解析
终于由负到零的历程
—对日本百合(女同)向动画的发展解析
摘要:
百合向动漫,广义上来讲可归为女同性恋题材的动漫(本文中的百合均指有明显女性间爱情的硬核百合作品)。由于内容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自诞生之初,便保受争议,其发展相当艰难曲折,动漫的具体剧情也因此产生畸变。随着时代变化,动漫受众人群接受程度,一般旁观者的看法随着发生转变,百合向动漫才得以拜托诸多标签与桎梏,这一点,在百合向动画的题材,人物关系,结局上有着明显体现
关键词:女同性恋,百合,变化,社会环境
一,对早期百合动漫的分析和定义
在这一部分的开头,我想表明一个相当激进的个人看法“我不承认绝大多数早期百合向作品”。
为什么?女同性恋之间的恋爱乃至婚姻,与普通男女恋爱关系的发展,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确实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女同,男女,乃至男同,他们感情产生的基础背景,社会环境是一致的,至少,这份感情的萌芽,生长,枯萎或是绽放,不会与其他类型的恋爱有着太大区别。此外,既然作为百合作品,就应该以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发展为明线或暗线,最终的结局是好是坏也应该遵从合理的剧情走向,而不应该固定为某类型的结局。简言之,真正的百合作品需要平等正常地讲述这个故事,与传统BG作品在同一高度上展开世界。
那么,早期的百合作品做到了吗?绝大多数是没有的,仔细拆分后可以发现,早期的百合向作品都有着惊人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正是其异常的关键。
(1),BD(badend)为默认的主基调
悲剧喜剧,文学双璧。动漫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类分支,自然既可以采用皆大欢喜式的美好结局来提升观众的认同感,也可以采用咫尺天涯式的悲剧结局以深化作品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而女同性恋乃至于同性恋群体,作为未能被广泛承认和接纳的群体,在冲突与人性的连锁上负担极大,其因果的链条极易导向毁灭的结局,这一点在早期的百合作品中被原封不动的使用和继承了下来。
以被誉为“百合三神作”之一的《圣母在上》为例。作为学院派清水百合的代表作,《圣母在上》对少女之间的感情描写极其委婉克制,对少女们之间的感情也始终模糊在友情—爱情之间以缓和矛盾与冲突。而就是这一部由少女的纤细心理为推手,几乎没有激烈剧情冲突的作品,依然以悲剧为主背景,而这些悲剧甚至暗示了主角们最终的命运走向。
圣与栞的爱情结局:荆棘之森
唯一的吻戏
佐藤圣和久保栞,圣母在上唯一明确表示了爱情关系的角色,最终以天各一方的别离告终。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上流社会子女的受到的限制和拘束,栞作为修女对教义的遵循(基督教下同性恋为重罪),学生身份下相对较差的经济自主性,这些充分展现了造成悲剧的社会矛盾。然而无论如何,圣栞的感情线足以证明,在《圣母在上》的世界观中,敢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就将遭到现实的阻碍和摧残。除此之外,主线剧情之外的背景故事也以少有团圆:互相恋慕的前辈后辈嫁给对方的兄长,祥子的祖母弥留之际才与当年的后辈相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情节属于相对温和的《圣母在上》中,对于其他同时代的百合向作品,悲剧则更加直白和无力,即便是主角的感情,也基本以失败结局告终。比如《天使们的戏曲》,结局直接生死两别;《诗片》,同样也是一方消失的永久错过。当时的百合向作品,似乎结局只有“生离”和“死别”两种。
《天使们的戏曲》科幻向作品
《诗片》,魔法类作品
大量的悲剧结局显然不合常理,但联系当时日本的社会现状,出现这种情况却又合情合理。年日本《男女雇佣均等法》颁布以来,日本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初婚年龄不断延后,终身不婚比例逐步提高;同时,随着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抚养子女的经济压力急剧增大,传统的女性“永久就职”式家庭无法承担更多子女带来的经济压力,而夫妻双方就职的家庭生育意愿则明显降低。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日本在年便早早进入了少子化社会,政府为复兴经济提高生育率苦心经营,对于同性恋群体则是避之不及。在那个年代,同性恋群体是彻彻底底的异类,是为社会大流所排斥的存在,而创作者也把同性恋群体在现实中的命运带入了到了作品中。即便是虚拟架空的近未来世界,尽管出现了魔法科幻等超自然要素,尽管现实生活中导致悲剧产生的社会矛盾,在作品中不复存在,结局依然延续着“异类将毁灭”的主旋律。这种现象让剧情与悲剧产生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脱钩,给人一种为了悲剧而悲剧的不协调感,已经无法称之为“崇高的最高”。对于这种畸形创作氛围下诞生的作品,缺失了基本的正常和真实。
(2)混乱的关系为噱头,绑定百合
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是感情戏的普遍要素,尤其当出现三人以上的情感羁绊时,人物面临取舍时的纠结,抉择才耐人寻味。传统的男女恋爱,由于我们感同身受且数量诸多,观众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价值观,对于剧中人物的行为,能给出“合理”“不合理”的等基本判断。但在早期百合作品中,由于大多数人对于女同性恋这一群体不甚了解,她们的感情结构仍充满神秘感,因此,许多百合向作品名为描写女性间感情,实为将男女间恋爱不允许出现的关系强行添加到百合作品中,营造出“男女间不能存在的关系,女女间很普遍”的错觉。这种意图下诞生的作品,于其说是在讲述女性间的感情,不如说单纯是在描述各种混乱胃疼的爱憎,与性别没太大关系了。
以下面这一组图片,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惊爆草莓》与其他作品相比人物关系的混乱程度。
《惊爆草莓》的舞台设定近似于乌托邦,在完全剔除了男性要素的女子学院中,在与世隔绝的山丘之上,在和现实社会无关的理想世界中,剧情的发展也因此相对自由。但作者利用这样的世界观做了什么呢?他讲述了一个学生感情极其混乱的异常故事,故事中有一见钟情而忽视他人感情的人,失恋而放纵寻找替代品的人,痴情苦恋不得的人,拘束于友情而不敢言爱的人,一切能让观众纠结的关系全部被塞进了这三所学院之中,各种极具争议的人物设定被同时应用在这部作品中,各种脱离常识的扭曲剧情大量出现,似乎打上百合标签后,这些匪夷所思的内容,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惊爆草莓》第一集出现的当众强吻未遂
这一部分早期百合作品,很明显没有把重点放在女性间纤细感情的刻画上,也没有深入解释角色间相知相识相爱的过程。他们仅仅是在压榨女性感情的神秘感,消费观众的好奇心。一方面,用一般恋爱向作品中难以出现的扭曲情节满足部分人群;另一方面,用百合作为卖点和盾牌,吸引观看,撇清责任。这样诞生的作品,通篇除了“贵圈真乱”之外再无其他,但乱的真的是百合群体吗?这些情节不都是某些男女关系的整合吗?女性间的互相思慕真是如此吗?作者没有考虑,读者也被动接受,最终呈现的不过是冠以百合作品之名的臆想和虚构而已,不仅不能称为百合作品,是否为正常作品同样尚且存疑,比如伊藤诚也要甘拜下风的《少女派别》。
《少女派别》玄铁绚执笔的成人百合漫画,人物关系极其糜烂
结合而言,早期百合作品,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立足现实则前途灰暗,虚构夸张则天马行空,两大极端之下残存的优秀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我仅把这些作品看做早期的摸索,无法承认他们符合优秀百合作品的标准,就事实上来说,早期百合作品确实鲜有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佳作,
二,过渡时期的作品,轻百合的渗透与变革
为了开始探讨分析,首先需要对“轻百合”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
轻百合,ACGN术语,泛指无男主的文学作品,以描述女性之间的情感为主,一般为友情描写为主,几乎无爱情描写。严格意义上讲,轻百合作品不能算作女同性恋向的作品,因为它们最初的主要受众为男性,其角色设计情节安排也有意偏向男性需求,一般日常动漫中会有的七八定律,泳装回,浴室福利均会出现,女性角色间虽有感情互动但仅止步于友情亲情,从受众数据中也可以发现,观看轻百合动漫的人群中,百分之九十左右为男性,而有实质女性爱情表现的真百合作品中,男性仅占百分之四十。本质上说,轻百合仍旧属于男性向作品。
有名的轻百合作品《轻音少女》,对男性女性任何群体无明显偏向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轻百合作品也发生了分支变化,既留下了男性向的“萌豚番”作为主体,也衍生出了感情更加直接强烈的女性向轻百合和未有明确分类的男女混合向作品。无论哪一种,都实际推动了百合动漫的进步和发展。
(1)男性向与混合向作品的影响力:晕轮效应和迁移理论
男性向轻百合作品(以下简称萌豚番),大多数以性格各异的少女生活日常吸引观众。而说到萌豚番便不得不提芳文社,说到芳文社便不得不提开启芳文社动画化计划的《向阳素描》系列。
大量出现的剪贴画面与纯色背景(贫穷)
《向阳素描》在第一季制作之初便有着浓厚的贫穷气息,画面单调,人物采用简单的2头身为主,背景纯色填充,还有大量现实照片的直接粘贴。但这部穷到不忍直视的动画却大获成功,BD销量一路领先。这直接刺激了芳文社的商业嗅觉,开始大举进军轻百合日常系动画,开创了萌豚番的时代,比较知名的包括《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黄金拼图》等作品。
《点兔》与《黄图》角色,标准萌系画风
这些作品是硬核百合作品发展的重要助力,而最主要的作用在改变了一般观众对百合情感的看法,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两个心理学概念:晕轮效应和迁移理论。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此理论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事物的认知,看法均会受其影响。而大多对百合向动画持排斥态度的观众,并不十分了解同性情感,他们的反感基本来自于第一印象下对女女恋爱的困惑和焦虑,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极大地阻碍了这类人群欣赏百合向作品的情感,体会百合向作品的价值。与之相对应,破除晕轮效应甚至利用晕轮效应能使这部分人群对百合动漫迅速改观。
晕轮效应的产生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大量的萌豚番开拓了广泛的受众人群,将女女之间的互动交往细致地呈现,丰富了信息源;同时萌豚番情节和缓,人物温和,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观众对女性间的感情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当日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女同性爱情,看法也会变得相对客观平和。
迁移理论
男性向轻百合作品中的友情与真百合作品中的爱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仍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连接并化解这种不同的即为迁移理论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凡一种学习加强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反之,一种学习干扰即削弱另一种学习,称为负迁移。一般来说,迁移理论大多应用于学校教育上,但其本质为人学习接受能力的培养。当曾经接触过某种类型的事物后,在接触到类似事物时会大大加快接受能力。以此类推,当大量观众接触过轻百合中女性间令人动容的友情亲情后,在面对女性间爱情的时候,也能较快地接受和认可。萌豚番在这个过程中明显起到了正迁移的积极作用。
(2)女性向轻百合作品:开辟了情感表达的新路径
《少女歌剧》:意识流表达的百合作品
女性向轻百合,突破了轻百合无明显爱情描写的桎梏,对登场角色的关系有明显恋爱关系的暗示。但同时,又不能像真百合作品一样直接点明。也就是说,这类作品无法出现过分暧昧的接触,更无法使用激烈的画面和混乱的关系来展现角色间的羁绊,创作者必须另辟蹊径,用音乐的衬托,表情的暗示,动作的潜语言,以及故事的内在暗喻来构建角色间的关系。这直接命令作者跳出早期百合作品的框架,彻底理解自己笔下的角色和剧情。由此诞生的,便是《利兹与青鸟》这一“文艺”“含蓄”“内敛”的佳作。
《利兹与青鸟》:互为利兹,彼此放手
音乐上:音乐配合画面,轻快的音乐化解镜头的冗长,紧凑的音乐衔接双方的行动,背景音乐的变化呼应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起伏。同时,拖沓迟缓的脚步声暗喻模仿跟随,摩擦声的回响寓意故事舞台的封闭性。作品中的音乐作为无言的台词,替角色说出了无法说出的话,使得观众能够了解角色的心声。
画面上:作为《吹响吧,上低音号》的外传作品,《利兹与青鸟》采用与原作完全不同的画风,用简洁的线条,淡雅的上色,和略显清瘦的人设,衬托少女的纯洁细腻;服饰的黑白,所处画面的冷暖色调,暗示人物的处境和性格;剧中大量的腿部,手部动作特写,也有着“口中所言非心中所想”的暗示。监督山田尚子为了刻画人物的真实性,甚至对眨眼的频率也加以控制,可谓一颦一笑皆用心雕琢。
剧情上:大量的暗寓,大量的对比。明线希美和霙的关系呼应暗线童话利兹与青鸟的关系,而希美与霙不同与童话不同的抉择又暗示与童话不同的结局;相融的色彩,“disjoint”变为“joint”,课堂上教师对公因数的讲解,暗示两人最终内心相交;末尾第一次离开校园,寓意封闭舞台的打破,禁锢二人的心结解开,共同走向新的未来。“现在请你等一等”的留白结局,在剧情中的大量细节暗示下开放而又明确。
某种程度上来说,《利兹与青鸟》是女性向轻百合叙事方法的典型和标杆。台词暧昧模糊但暗示明确;人物心理活动隐晦但肢体语言明显;结局开放自由但导向明显,并且由爱与恋的延伸出更为高尚洁净的感情。这类手法开拓了百合剧情构建的新方向,在诸多硬核百合动漫中被广泛运用,原先相对单调的架构也因此变得深邃,百合向动漫也借此树立了“细腻如丝”的自我特色。
由此可见。轻百合虽然不能与百合归为一类,但轻百合作品的成长的确直接影响了百合向作品的完善过程。男性向作品优化了百合动漫的生存环境,女性向轻百合则提高了新的方向思路,在旧百合作品的价值观念向现阶段作品的转型过渡时期中,轻百合起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导向作用。
三,现阶段的百合向动漫:站上赛道的残疾选手
站上了赛道:现阶段的百合向作品终于能不自卑,不自傲,平等普通地叙述一个故事
残疾选手:尽管如此,立足于特殊群体,成长于特殊环境的百合向动漫,依然带着一身旧时代的顽疾。
(1)逐步开放的社会风气
时代在变化,世人对同性恋群体的看法也逐渐改变。这种变化意味着更多作者可以放下顾虑创作作品;意味着作品的结局不在笼罩在阴影之中;意味着观众对百合向作品的接受程度稳步提高;意味着,土壤终于摆脱了粘重和盐碱[i],种子得以健康成长。
年,一迅社旗下的季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h/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