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百合花开榆中县园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俗话说,“百合花开赛牡丹。”时下,园子岔乡的百合进入盛花期,层层梯田里,橘红色的百合花与绿色茎叶、蓝天、黄土相互映衬,显得清新脱俗。园子岔乡被称为“兰州百合上佳产地”,故有“兰州百合甲天下,好货出自园子岔”的赞许。因此百合产业也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园子岔乡立足自然条件优势、紧盯百合产业特色、打造产业扶贫典型,逐步探索出“百合扶贫”发展思路,通过发展壮大百合产业,铸就“百合联盟”平台(下称联盟),由联盟对接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种植百合帮产帮销、带动无劳动力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分红增收,仅十八大以来,就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余户余人顺利脱贫,6个贫困村全部于年底退出贫困序列,剩余未脱贫户已逐户制定产业帮扶措施,预计年7月底前可顺利脱贫,实现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目标,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愿望即将实现,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中央指示得到有力践行。年12月,园子岔乡百合产区获评全国首批“人民优选‘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荣誉称号。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产品品质的一贯坚守、产业品牌的全面推广,“园子百合”逐渐成为兰州百合的“金字招牌”。一座座百合保鲜库拔地而起,一条条深加工产业链条逐步上线,电商经济日渐繁荣、百合产值逐年递增,让园子岔乡这个偏远山区乡镇显露出与“穷乡僻壤”主观定位不一样的自信之美和自然之美。沟壑纵横的山坡间,开满的是希望花。三十年前的园子岔乡,苦甲天下、能生难养,青年才俊大多背井离乡。十八大以前,百合实现从无到有的探索,一部分人通过种植百合富了起来。近年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百合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种植百合拔了穷根、改了穷貌,家家小康已经从原来的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小目标”。小岔村务工返乡已逾6年的田大哥不无感慨的说道:“也就是百合能把这里的土窝窝变成金窝窝,这种环境换成其它啥都不行,父辈们顿顿有肉吃的梦终于成真了”。色彩斑斓的梯田里,开满的是致富花。尝到了种植百合的增收甜头以后,园子岔乡超过九成以上家庭种上了百合,全乡百合留床面积稳定超过了5.3万亩,户均超过30亩,户均年收入预计超过9.5万元。据初步统计,辖区8成以上居民在城里有楼房、6成以上农户至少有一辆车,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在山区乡镇中位居前列,通过种百合增收致富成了全乡群众的共识。乡龙头企业负责人滕先生透露,自己是全乡最早种百合的一批人之一,三十年巨变历历在目,原来自己的乡里乡亲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山里人,现在家家住进楼房、开上了小车,种百合的时候是山里人,农闲时节都成了城里人,有时候觉得像演电影一样。沐浴夕阳的山野上,开满的是幸福花。一条条硬化路蜿蜒向前,一座座院落错落别致,得益于园子百合产业的特色优势,先后余名外出青年返乡务农,村级公益事业推进不再依赖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年轻血液的注入盘活了乡村振兴的棋盘。一名“一肩挑”村干部说:“原来村上是有项目不敢要、有项目没人要,国家扶持力度再大,群众没能力参与一样干不下去。这几年,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也敢跟上边要项目了,村民抢着要政策,再不愁工作落实的问题了”。“现在儿子和孙子都回来了,房子国家补贴翻新了,自来水通了,家里一下有了生气”,这两年才结束留守生活的魏大娘笑着说。有产业,就有希望。有收入,就有小康。经过多年发展,园子岔乡的百合产业已然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聚宝盆”,产业扶贫促进致富增收的红利吸引了大量外出青年返乡务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村民富乡村美的美好期许在百合产业兴旺的加持下不再遥远。(榆中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魏涛)
上一篇文章: 爱意满满,百合花开,门票免费送送送 下一篇文章: 清风徐来百合花开师妍名师工作室结业仪
完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h/1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