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品质评价研究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研究报告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图文并茂的分析了中药产业发展态势、政策环境及趋势,阐释中药大品种培育的策略、路径,并以典型产品解析示范,完整发布了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版各治疗领域、各地区、各类型42个完整的榜单。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购。

来源:《中国现代中药》,22(9)

百合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品质评价研究

刘浩,钟灿,金剑,谢景,张水寒通信作者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百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养肺气,润脾燥”之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百合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百合L.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叶。梁云等认为:“百合是由于描述百合植物鳞茎的结构和形状而得名,‘百合病’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而百合的得名是因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药物为百合”,但却并未阐释命名的内在逻辑。有学者认为,历代本草著作皆以“白花味甘”的百合为佳,并考证其为野百合及其变种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但近代以来市场流通的药用百合却以卷丹为主,性味也从甘、平,逐渐转变为味甘、微苦,微寒;功效也更加强调“清肺热”。本研究尝试通过考证百合本草与植物学文献,结合实地调查,阐释百合产区沿革与品质评价方法,分析其性味功效变化的内在原因。

1百合名义考辩

自《神农本草经》将百合列为中品以来,历代本草古籍皆以“百合”为该药正名。《金匮要略》记载:“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本草图经》记载:“张仲景治百合病……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尔雅翼》中记载:“width=14,height=15,dpi=,百合蒜也……百合蒜近道处有,根小者如大蒜,大者如椀,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本草纲目》记载:“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曰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保留了2种观点。森立之认为:“谓之百合者,即是古昔之俗称。凡《本草经》所载药名,悉是上古之俗呼,人间通知之名称,欲使人易知其物之益存焉,故与《尔雅》《说文》名称往往不相合者,全在于此也”。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名与《诗经》《尚书》《尔雅》等古书不合,不仅因其多用上古俗称,更因其药名多为药用部位最具辨识度的形、色、味描述,如黄柏、大黄、紫菀、丹参、吴茱萸、苦参等,或以颜色、或以味道、或以形态。百合之名,以“百”表示其鳞叶之多,以“合”表示其鳞叶生长方式,实为百合药用部位由几十枚鳞叶层层相累的形态特征最精练准确描述。《神农本草经》以“百合”为药物正名,包含了药用部位、形态特征等信息,便于古人区分与传播。张仲景所著方剂用药多为《神农本草经》收载,陈修园认为“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可见张仲景病、方、药联系之紧密。《金匮要略》所载百合病所主7方,其中6方以百合为主药,故以方剂主药命名病症。

2百合道地药材历史沿革

2.1百合品种沿革

2.1.1“白花百合”种类考证百合鳞叶形态描述首见于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植株形态描述首见于唐代《新修本草》,明确百合有2种,1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色”,1种“叶细,花红色”,且认为药用者应为白花者。宋代《本草图经》进一步描述了百合的鳞茎形态、植株分枝方式、叶片着生方式等形态特征。综合各历史时期主要本草著作对百合的形态描述(见表1)及所附百合图(见图1A~K)分析,可以确认其为百合属(Lilium)植物。特别是形容其花“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觜而大”,为进一步确定百合的基原植物提供了可能。《说文解字注》解释“觜”为猫头鹰类头上的毛角,常形容某些物体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石榴觜”即是指石榴PunicagranatumLinn.果实的前部宿存花萼。石榴宿存花萼萼筒较长,花萼裂片略外展,卵状三角形。与百合属植物花的形态比较可知“石榴觜”形容百合花为喇叭形。通过叶散生,花白色、喇叭形、花被片先端外弯的形态特征,检索《中国植物志》,可确认其所描述的百合为百合组Sect.Lilium植物。《中国植物志》百合组植物共7种2变种,其中只有野百合L.brownii及其变种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分布范围较广(见表2),包括我国秦岭以南大部分地区,而且适应的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海拔范围较广,平均海拔较低。各历史时期本草古籍中记载的百合分布地区较明确的包括山东、湖南、湖北、甘肃、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且往往言其“近道处处有”,可见古代白花百合分布之广。《本草图经》记载百合“四五月开红白花”,其花期在农历4—5月,百合组植物只有野百合与百合花期在5—6月(农历4—5月)。综上,可以确定本草中所言“白花百合”应为百合科植物野百合L.brownii及其变种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在继承历代本草书籍对百合的认识的基础上,并附精绘百合图1幅,图中叶片明显为倒披针形,可以进一步推断其所载百合即为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

2.1.2其他百合品种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描述百合形态:“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色紫圆如梧桐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描述了叶腋珠芽明显特征,而卷丹L.lancifolium为百合属植物中唯一有叶腋珠芽者,可以确定《本草衍义》所言百合为卷丹。《本草图经》明确记载:“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李时珍也认为:“寇氏所说,乃卷丹,非百合也。苏颂所传不堪入药者,今正其误”,又说“卷丹……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别一种也”,更是直接否定了卷丹作为百合的来源,可见寇宗奭始载卷丹为药材百合的来源并不被多数本草学家认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据《本草图经》改绘的成州百合图,其花色改绘为黄色并有黑斑,叶腋间绘有“黑子”,即珠芽,明显为卷丹。清代《调疾饮食辩》记载:“山丹、卷丹,此百合同类异种也……三物功用相近。入药用百合,充饥可不必拘”。可见,明清两代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将植物卷丹作为百合应用的情况。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百合:“一种叶细,花红色”,唐代《食疗本草》记载:“红花者名山丹”。李时珍在山丹项下描述:“山丹根似百合,体小而瓣少,茎亦短小,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亦结小子。燕齐人采其花跗未开者,干而货之,名红花菜”,总结本草古籍所描述的山丹形态特点包括鳞茎较小,植株矮小、叶细长、花红色而不俯垂,花期农历4月开始,分布至“燕齐”等地(即今华北、东北地区),检索《中国植物志》可以判断其可能主要包括山丹L.pumilum和渥丹L.concolor等。此2种植物形态极为相似,古人难以区分。《植物名实图考》转引《群芳谱》记载:“根大者供食,味与百合无异”,可知其鳞茎也可食用。

2.1.3近代百合基原变迁近代以来,虽然本草书籍记载仍以白花百合为主,但实际市场流通已经发生变化。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百合为百合科药用百合之球根”,所记百合学名则为L.japonicum(日本百合),并直言“药铺售者,皆卷丹根,非真百合”,可见至少作者所在江浙地区卷丹已经成为市场流通百合的主要种类。年,赵燏黄实地观察河北药市与栽培药材情况撰成《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一书,记载了河北及周边地区的百合药用情况。“北平一带供于食用之百合,据Bretschneider氏报告,多为卷丹L.tigrinum之栽培品,即祁市之所谓菜百合,较南方食用之百合,其形略小,盖即Bretschneider氏所述之卷丹。此种卷丹,北平人即呼为百合,为百合之一种,亦供食用”,又描述祁州菜百合的形态“自其鳞茎剥离而干燥之,略成匙形乃至椭圆形,作屈曲不齐之穹窿状块片……有时作弦月形而弯曲之;质坚脆,角质状,半透明;破折面稍平坦而粗糙,殆无臭气,味黏液样而带微苦”,所描述的菜百合形态也符合卷丹药材性状特征。可见,至20世纪30年代卷丹已经成为北方地区主要食用的百合品种,且为栽培品;江浙地区也有较大范围的使用,而且与南方食用百合不同。谢宗万认为,卷丹在江苏宜兴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但中药学界遵循历代本草书籍所记直到年出版的第1版《中药志》中仍未将卷丹列为百合的来源植物之一。

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的模式标本由分类学家从日本引入欧洲,早期分类学地位被认为是日本百合L.japonicum,故20世纪30年代借鉴松村任三研究的部分著作皆将百合学名定为L.japonicum。我国早期的药学著作,如年《中药志》、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百合则使用了另外一个异名L.browniivar.colchesteri。直到年版《中国药典》才将药用白花百合学名确定为L.browniivar.viridulum。《中国药典》最终选择L.browniivar.viridulum不但是植物分类学研究成果的体现,也是因为野百合L.brownii以野生资源为主,而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栽培发展较好,资源更加丰富。《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所用卷丹学名L.tigrinum为《中国药典》卷丹L.lancifolium的接受名,历版《中国药典》所用卷丹学名L.lancifolium实为异名。年《中药志》所谓细叶百合L.tenuifolium则为《中国药典》细叶百合L.pumilum的异名。综上可见,近现代我国学者对百合基原植物不断探索的过程(见表3)。

2.2百合产地沿革

明清两代以前,本草书籍中百合产地所论简略,尚未形成集中的道地产区。《吴普本草》记载“生寃朐及荆山”,即今山东菏泽等地。《名医别录》记载“生荆州”,此处所记“荆州”应包括湖北西南部及湖南北部部分地区。《本草经集注》扩大了百合的出产地域,记载“近道处处也有”。陶弘景隐居南京茅山,其所为“近道”则为南京附近地区,包括江苏、安徽等地。宋代《本草图经》除因袭《本草经集注》的百合产地之外,还附有成州百合图与滁州百合图,显示成州、滁州亦有分布。成州为今甘肃陇南成县;滁州为今安徽省滁州市,正是陶弘景所谓“近道”。明代诸本草书籍在承袭前代本草古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优质百合产区。《本草品汇精要》承袭《本草图经》记载百合“道地:滁州、成州”,首次记载了百合道地产区。《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近道虽有,唯荆州山谷者良”,是对历代本草书籍所记载百合“生荆州”的发展。清代中期《植物名实图考》首次提出“今以嵩山产者为良”,但其后未见传承。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大量出现各地出产药材百合的记录。在《中国数字方志库》中检索百合,将其列为药之属的年之前的地方府志、县志共余部,亦可见药用百合产地之广。其中湖南地方志中有19种将百合列入“药之属”,如康熙年间(年)《宝庆府志》、乾隆年间(年)《湖南通志》等;其中道光年间(年)《宝庆府志》与光绪年间(年)《邵阳县志》都记载:“百合邵阳出者特大而肥美”,是查得方志中唯一对所产百合品质进行论述的记载。《药物出产辨》详细论述不同产地百合质量,以“湖南湘潭、宝庆”(今湘潭市、邵阳市)所产百合为最佳,强调“以龙牙合为最”(见表4)。

综上可知,湖南是本草书籍记载优质“白花百合”的传统产区,资源丰富,产区众多。清代中期以来,邵阳所产百合“特大而肥美”,品质较优,清末即确认了“龙牙百合”道地药材,传承至今。通过标本鉴定与实地考察,湖南邵阳市栽培的百合种类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商品称为“龙牙百合”,具备“片形狭长,两端渐尖、色白肉厚、味甘”的特点。

2.3百合品质评价沿革

历代本草书籍分别从辨别种类、药材性状以及产地三方面展开百合药材的品质评价,且三者之间常常相关。

2.3.1以“白花”入药为佳《新修本草》首次明确“花白,宜入药用”,历代因袭之(见表5)。《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宋、明、清三代主要的本草著作对白花、红花、丹黄花3种(类)百合科植物形态描述详细准确,皆以“白花”者入药者佳,评价了不同基原植物的百合药材品质。前文已经分析,可见百合药材的优质种质应为野百合L.brownii及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

2.3.2以味甘形长者为佳药材性状包括药材形态与气味。明代《本草原始》是我国第一部绘制药材形态图像的本草著作,首次描述了百合瓣的形态特征,谓其“百合瓣似莲花瓣。鲜者色白,干者色黄白”,所附百合鳞茎、鳞叶图显示百合具有两端渐尖的形态特征,与《本草衍义》描述卷丹的鳞叶形态“其形如松子壳”,即长椭圆形明显不同。《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此百合之野生者,瓣狭长而味甘”。两部以实践性较强著称的本草书籍都强调了百合瓣形狭长的性状特点。自《神农本草经》谓百合“味甘”始,“甘”成为百合药材的基本属性,《植物名实图考》直言“以肥甘不苦者为佳”,可见味甘也是判断百合品质的标准之一。

随着栽培百合的出现,开始出现评价野生与栽培百合品质的论述。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引《百草镜》记载:“百合以野生者良”。《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入药则以山中野生弥小而味甘者胜”。可见清代仍然以野生百合为优。

2.3.3不同产地百合品质评价不同产地的百合品质亦有差异,是道地药材主要成因之一。古代百合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百合分布范围亦较广,故没有明确的优质产区。本草虽记载寃朐、荆州、成州、滁州等产区,但往往只言其“近道处处有”。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以嵩山产者为良”,开始出现直接以产地评价百合品质的论述。《药物出产辨》详细记载了不同百合的产地,并且评价了不同产地的百合药材质量。

3讨论

3.1百合主流品种变化

百合为“药食同源”中药材,清代以来需求不断扩大,栽培成为药材来源的主流。通过实地调研,百合L.browniivar.viridulum栽培技术要求高,尤其是病虫害防控技术难以掌握,严重限制了大面积推广种植。卷丹却因为栽培技术成熟、栽培年限短、病虫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适应性广等具备广泛的适种性。自清末以来在北方及江浙地区大规模种植,从供应食用迅速扩展。但“药食同源”界限并不清晰,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药市主流种类,直至现代成为药用、食用的主流品种。

3.2百合品种变化导致的性味功效演变

《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草崇原》记载:“补中者,补脾。益气者,益肺也”。《本草汇言》记载了元素方、别录方、仲景方、大明氏方等诸多病症“悉属气虚而火邪病藏之证,百合力能安定”,认为百合为“养肺气,润脾燥”之药。《中华大典》所引清代本草文献《得宜本草》认为百合“味甘,苦”,《本草求原》认为百合“甘,平、微苦”,《本草撮要》认为百合“味甘苦”,《长沙药解》认为其“味甘、微苦,微寒”;功效也渐以“清肺热”为主。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清代以来百合药材来源逐渐从野生资源转变为以种植为主,而卷丹因其广泛的适种性成为百合商品的主流。龙牙百合味甘,卷丹味苦,实际应用的药材种类变化使医家从临床中总结的百合性味功效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22(9)。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wy/8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