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南极冰下ldquo别有洞

撰文/王自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46亿年前地球海洋诞生,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极地海洋知之甚少,在人们的想象中,只有温暖的海洋才能孕育出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极地海域考察范围的逐渐扩大,尤其在南极海洋深处的研究增多,许多新物种不断被发现,过往的传统观念正在被科学新知所修正。有关南极海洋保护的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完善。“冰下草原”生物大聚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与热带品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世界相比,南极海洋不仅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其海洋食物链的结构也会相对简单。南极半岛陆架海底软泥底质呈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图片来源/绿色和平组织)然而实际上,南极海底浅表层的底质环境通常以软泥底质或岩石类硬性底质环境为主。在软泥层底质结构的海底,更容易形成种类较多、密度也较大的生物分布景观。“另辟蹊径”的捕猎艺术蠕虫类的线虫、海参和海胆等足类生物和虾、蟹等甲壳动物以营养丰富的软泥底质环境作为自己的“安乐窝”,进而吸引来其他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性动物,比如棘皮动物以及大型贝类等。南极海底的海百合(属棘皮动物)呈五辐射形的身体,伸出十条细长的腕,运动时舞动着自由优美舞姿。(图片来源:绿色和平组织)海底的智多星1号——南极栉水母南极栉水母正争夺已经被黏液粘成一团的桡足类水蚤南极栉水母的捕食杀手锏是它那能从反口端两侧释放出的两条长长的触手,触手侧肢上的粘细胞使其表面充满粘液,如果游走在南极栉水母的桡足类生物一不小心粘上了,它们就再也无法逃脱。用毒液“守株待兔”的水螅淡水环境中,水螅用有毒刺的触手捕获游过身旁的水蚤,毒刺会将捕获物杀死,然后慢慢撕成碎片,吞噬、消化吸收。水螅舞动的触手就像在海中撒下的渔网,无论是鱼子鱼卵、还是水蚤,它们一旦触碰到这些触手就会被黏住,进而被水螅触手刺细胞释放的“注射毒剂”所麻痹,而后水螅便慢慢吞噬整个猎物,从此猎物便永无出头之日。自带超凡的抗冻能力的伯纳奇冰鱼T·伯纳奇冰鱼正在吞噬鳃曳虫(图片来源/南极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伯纳奇冰鱼血液中的糖蛋白分子含有一种能阻止血液冰晶生长的糖肽结构,能保持其体内的血液循环,避免其机体被冻结。而这种抗冻特性,确保这种鱼能穿梭于冰凌缝隙,捕捉它们爱吃的腔肠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等。留下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南极冰海行进中(图片来源/极地研究中心)本以为贫瘠的极地海洋,其实孕育着丰富和独特的生命体系。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仍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海洋保护体系,保护已知的具有特殊生态意义的海域,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坚信,只有重视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给全人类带来持续向善向好的发展。

藏文科普专区更多内容

已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博

“藏文小科普”话题建立专区

感兴趣的小伙伴

也可以移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wy/12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