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益生菌抗生素滥用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健康的肠道菌群被认为有益于调节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有研究发现,肠道黏膜通透性异常与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明显相关。健康的肠道菌群还能促进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清除有害病原菌。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T1DM的发生有关。在T1DM的儿童,肠道拟杆菌的比例明显增加,该菌的增加常导致机会性感染。
婴幼儿的肠道微生物定殖早在胎儿期就开始了,在出生后的1年内,不同菌属的比例会发生很大变化。分娩方式、喂养方法和早期的环境卫生,都可能影响菌群定殖的模式。新生儿的免疫系统需要快速的适应正常菌群和防御机会致病菌,肠道微生物能够影响炎症和正常免疫应答之间的平衡。 抗菌药物在婴幼儿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T1DM的发生风险。大约70%的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而益生菌则可以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并可能使婴幼儿肠道免于扩大的炎症损害和免疫抑制的不利影响。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有助于维持宿主肠道正常菌群的稳态,调控肠道免疫。健康的婴幼儿可以安全使用益生菌,但是考虑到在幼儿开始加入固体食物时,饮食会成为影响肠道菌群成分的主要因素,益生菌可能仅在生命早期起到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作为早期的饮食因素,不清楚益生菌的使用,是否能够改变婴幼儿的肠道微生物定殖模式以及参与疾病的易感性。 目前多认为T1DM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细胞的免疫破坏。动物实验发现,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降低T1DM相关的自身免疫的发生风险。益生菌可以促进有益的免疫调节,预防T1DM的发生。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儿科学(JAMAPediatrics)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在T1DM遗传风险较高的儿童,生命早期(出生后0-27天)的益生菌补充降低了胰岛自身免疫的发生风险。 婴幼儿期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生命早期的呼吸道感染常伴随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这增加了益生菌使用的可能。早在刚出生的几周内,是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有效时间窗,有利于促进婴幼儿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抵抗环境中病原体的暴露。 在该研究中,生命早期使用益生菌减少胰岛自身免疫风险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携带高风险基因型DR3/4的儿童,而不是其他基因型,说明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该基因型可能影响了宿主免疫系统与益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对于发生T1DM风险较高的儿童,新生儿期的益生菌补充可能降低了胰岛自身免疫风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tz/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