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不自多响彻在四千多米的高原
(阅读本文需要4分钟)
「公里」
意味着什么?
从杭州到那曲的距离
从浙大紫金港到那么切中心小学的距离
当时那群小朋友离我们还有公里
但是四天之后
我们之间将只有
「毫米」
支教小队、学校领导与在建的大门
壹·遇见爱,遇见你
“老师,你好们,远道而来,辛苦了!”
那么切支教之旅从因高原反应而昏昏沉沉的火车之旅开始,下了火车后的我们遇到的,是那曲闪耀刺眼的阳光、裹挟着砂砾的风与茫茫草地上稀稀落落的工厂、人家。本该有些失落与不安的心,在见到那么切乡中心小学热情的书记与副校长、接过他们献上的雪白的哈达之后,仿佛是被冬日暖阳所围绕,充盈着融融暖意。
副校长为支教队员献上雪白的哈达
那曲的天气易变,车穿过崎岖土路,穿过细碎冰雹,穿过壮实的牦牛与健壮的绵羊,我们才远远望见了茫茫草地上,为低矮的围墙所围绕的那么切乡中心小学。
天色暗沉,冷风呼啸,车驶进学校时,一行人却一同惊呼!那崭新的操场看台上,火红的“热烈欢迎浙江大学支教团来我校支教”在液晶屏上滚动,点亮了我们疲惫的眼睛。操场上,路边,教学楼前,一个个身穿校服的孩子们,向我们敬少先队礼,那略带高原红的脸蛋,那脖间随风飘扬的火红的红领巾,那羞涩而好奇的明亮双眸,那稚嫩而满怀热情的声声“老师好”,使我们只能赶紧报以同样热情的微笑,方不辜负这遍布高原的热情。
孩子们的少先队礼
稍稍整顿之后,全体支教队员与学校领导、老师进行会面。会议上,支教队员与学校老师相互介绍,并就学校期末教学情况对我们的支教计划进行调整。随后,在校长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各年级学生的上课情况。校长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每个孩子都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都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解,都对知识有着莫大的渴望,这是属于那么切乡中心小学的热情与骄傲。
来到一年级二班,我们见到了在这里已经支教两年的汉族老师陈俊锋。见到我们的到来,他笑着对我们说:“差不多差不多,我们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你们是短期支教,我是长期的。”
原来,我们并不是第一批踏上这片土地来支教的人。作为一所乡镇小学,每年都会有那曲县的老师赴此支教;作为浙江杭州的对口支援地,那么切中心小学也在杭州有相应的对口支援学校,每年接受来自远方的物资与师资支援,汇聚了多方爱心,当地人用他们的坚持,为孩子们营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投影仪,塑胶跑道,网络,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干净整洁的教室,不一而足。
孩子们高举的双手
那曲的人们,对于来支教的我们,都抱有极高的尊敬,给我们极佳的礼遇。这源于藏族人淳朴的热情,源于他们对支教的理解与信任,更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就在昨日,校长笑着告诉我们,这所小学中的一个学生被辽宁一中录取,他要去县里开表彰大会,言语间的自豪,着实令人动容。
一所如此重视学习、重视教育的学校,怎么会教不出求知若渴、无可限量的孩子?而这样的氛围,离不开前仆后继来此支教的老师的心血,离不开无数远方人们的关怀。
所谓支教,即支援教育。当我们来过,就会留下痕迹,几个人的热血沸腾或许无足轻重,但数不胜数的财力、人力与物力,成千上万的温暖、热情与爱,终将敲开这高原上的冻土,让教育在苍茫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贰·我的一天和你们的一天
早自习的孩子们
7:00我还在被窝,你们已经早起,背上书包,从家走过山丘、小溪,从宿舍路过食堂、操场,来到教室,准备早自习。
7:40我走出宿舍,你们已经从教室狂奔而出,跑向食堂享受早餐,跑向宿舍整理内务,跑向操场玩起游戏,跑向学校的各个角落。
9:00我来到办公室,你们已经准备好课本,迎接今天的第一节课,一声“老师好”将你们带入了充满诱惑力的课堂。
12:20我开始做饭,你们再次从教室狂奔而出,而这次,都齐齐冲向食堂,洗手、拿碗筷、盛饭菜、倒水,在叽叽喳喳的谈话中结束了午餐。
吃午饭的孩子们
13:00我开始整理宿舍,你们已经回到宿舍,生活老师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巡查过去,督促你们早些午休。
15:00我午休起床,你们的身影早已遍布学校:有的还赖在床上,有的已经跑到操场躺着、踢球、跳绳,有的在教室安安静静地看书。
放学热闹的操场
16:00我拿起课本去教室,你们已经端正地坐着等待我的到来,一双双眼睛透出好奇、求知的目光望向我,两只手整齐的放在桌子上,等待着上课。
18:20我开始洗碗洗衣服,你们下课了,有的从教室跑向食堂,吃完饭后好准备接下来的晚自习,有的在操场一群人玩耍,不亦乐乎。
19:00我躺在宿舍玩手机,你们都回到了教室,开始晚上的晚自习,虽说是晚上,但是天仍然亮着,写作业、问问题、说悄悄话,在教室的生活即将结束。
20:00我和队友们聚在一起谈谈今天发生的趣事,你们有的跑回宿舍休息,有的跑向校门口,投入爸爸妈妈的怀抱,有的或是独自一人或是三两成群走回家。
四个一年级的孩子
21:30我开始整理白天的照片和资料,你们在生活老师的督促下,熄灯、上床、睡觉,天刚刚暗下去,而宿舍内的手电光间断亮起,你们还在偷偷地说话或者玩耍。
23:30我在洗漱、准备睡觉,你们已经睡熟,或许做着美好的梦。
叁·我喜欢的你们和与你们一起的时光
7月31日,我们在那玛切中心小学支教的第5天。在这里,和你们——一群可爱的藏族孩子相遇,真是一件浪漫而幸运的事。
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来到这里,遇见你们,总算是去过不一样的地方。纵然这里高寒干旱,因高原反应而身体不适,沙砾与石子满地,风雨阴晴不定,也许会不习惯时不时的停水停电,来这里之前不会想过能忍受一个星期不洗头,但现在我终于明白,尽管这里的一切跟天气一样难以预料,但你们也跟天气一样不可避免。
我不可避免喜欢上你们——可爱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里热情的老师们,喜欢上了这所有山有水有草原的学校。
这里的清晨,微凉的雨丝和刺骨的寒风将我们唤醒,未散尽的雾蔼和云萦绕在不远处的山头,肥肥的鸽子扑棱着翅膀驱散寒意。但迎着朝阳,我们看见了你们的一张张笑脸,手高举过头顶向我们敬礼,用他们可能不太标准的汉语发音大声又亲切地说——“老师好!”。那一瞬,你们的笑脸,你们的声音,仿佛春日阳光,暖意洒在心头。而我支教的第一堂课——汉语文课,同样在这声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老师好”中开始。
队员宋思远在上课
备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思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可能这个喧嚣的时代中,对教育最好的解释,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堂课是古代寓言故事,寓谓寄托,言谓讲道理,寓言即寄托故事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圣人的智慧无穷无尽,我也只得窥其一二,我不知道我所进行的能不能称之为教育,但我仍希望尽我所能,以我的灵魂,唤醒你们的灵魂,哪怕只有一个。可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存在的意义,当你们瞪着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我;当你们尽力去理解我所讲的内容,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当你们高高举起小手,尝试跟我诉说你们自己的观点;当你们有些无措,又有些正经的写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我突然觉得,就算备课再绞尽脑汁,你们也有可能不能完全接受我所说的汉语词汇,然而只要能为你们讲述一点点的道理,这一切也还是值得的。
这短短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还没来得及把故事讲完,就要走下讲台;还没来得及把折纸花准备好,就要挥手告别;还没来得及交给你们更多的东西,下课的哨声就已经响了。这段时光的名字,不是示范课,而是我们的故事。
闪耀刺眼的阳光,茫茫草地上的成群的牛羊,湿地上散落的野花,触手可及的大片云朵,湛蓝的天空下的那些心情,我喜欢的你们和与你们一起的时光。
下课后孩子们围了上来
这个暑假,避开了杭城的盛夏酷暑,讲厌了遇见不一样的生活,却真的遇见了太多出乎意料的感动,遇见了我喜欢的你们和与你们一起的时光。
肆·离别前的相逢
八月四日中午,在离别之前,支教队员们为那么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了最后两堂课。
音乐课上孩子们专注渴望的眼神
队员宋思远、倪飞达、徐紫姮为五年级的同学们上了一堂折纸课。爱心与百合花的折法略微复杂,却磨灭不了孩子们对于折纸的热情,他们听取步骤时的认真严谨,每一次完成步骤后渴望被肯定的眼神,对周围同学的热情帮助,让整个班的同学最终都折出了属于自己的、或许粗糙但却满含热情的爱心和百合花,并在支教队员们的指导下,在爱心上写上了感恩的话语。
“我们鼓励他们把自己折好的爱心送给自己想要感恩的人。”支教队员倪飞达这样说道。
队员徐紫姮在教孩子们折纸
队员陈栩淦则为五年级的同学们上了一堂音乐课。他为同学们教授了浙江大学的校歌——《大不自多》,这是所有支教队员共同的愿望。“虽然我们的校歌真的很难很难,对于小学生来说,连读起来都有些拗口,更别说唱了。而且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唱歌,很容易喘不过气,很难唱起来。但是我觉得,校歌真的非常好听,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道理。教会小朋友们唱校歌,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好玩的事情。”
如他所言,孩子们不标准的发音掩盖不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热情,更掩盖不了属于高原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朗读、跟唱,渐渐地,孩子们可以跟随着老师手上的动作,准确地把音调、停顿、延长都表现出来。当孩子们朗读时的生涩转变为合唱时的流畅,当孩子们对校歌意境从一无所知转变为若有所思,当最终稚嫩却整齐的校歌在教室中响起,授课的老师、旁听的队员内心都充盈着感动的情绪。
很感谢这群这么可爱又这么上心的小朋友们,让《大不自多》在这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响彻在这偏僻的小学教室里,响彻在这高原之上!
折纸课上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
热情,孩子们给予我们的热情,展现出他们对课外拓展类课程的兴趣。每个班四十五名同学的名额远远不够,很多孩子趴在窗外、守在门外听课有的孩子拿出自己的纸,在窗外试图跟着学习怎样折纸,有的孩子就静静地趴在门缝上往里看音乐课。
这正如我们的队员所讲:“可能会有人问,甚至我自己有时也会怀疑,如此短暂的课堂,我们究竟能带给孩子们什么。这样的叩问直到今天我站在讲台上时,才最终从我心里消失。当我问孩子们是否有会折的东西时,我看到的是清一色的摇头,甚至连听课的老师,也对我们要教的百合花、爱心一无所知,那么这至少是他们未曾接触的新事物,也让我找到了自己来到这里的最浅层的意义。”
音乐课结束后队员陈栩淦与孩子们的合影
短暂的支教就这样静静的结束了。在孩子们考完期末考放假后的第二天,我们也离开了这片土地。一个星期,10天,个小时,转瞬即逝。
在十天的支教过程中,我们收获满满,懂得了如何与小朋友们相处,懂得如何鼓励他们、观察他们的内心。这十天的生活,我们邂逅了美好万千,取其一瓢,便抵回一腔乡愁。是艳阳照耀在不远处山顶冰川上的灼目,是自己烧饭做菜、打水洗碗的乐在其中,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大声的问候、简单质朴的话语,接近即喜欢,呼唤即依赖,所有的表达都直击内心。志愿者们的相遇,十天的同行,胜却了太多了无意义的社交。
总能有太多人争辩思索短期支教的意义所在,但最细微的正向改变,其实就已经值得所有的困顿,支教已经结束,但我们仍在路上。
离开那曲的火车
我们离开了
短短十天
我们或许没有留下什么很实在的东西
但是
只要我们能够带来一丝不一样的东西
哪怕再小的不一样
这都是对你们的改变
支教已经结束
但我们仍在路上
仍记得当《大不自多》在高原上响彻的感动
那就愿
《大不自多》永远响彻在这高原之上
响彻在你们美好的心中!
(文/丁苏红倪飞达宋思远徐紫姮陈栩淦罗布扎西
图/陈栩淦罗布扎西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赴西藏那曲县那么切中心小学西部支教团)
赴那曲支教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gx/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