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能恋爱搞笑竞技学生社团
作者/文文
编辑/彼方
“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社团活动不但为工业化生产下的动画故事展开提供了一套固定的套路,也以此为依托,开创了新的叙事类型。”“下课后你一会儿去哪儿?”
“没啥事儿,那我先去社团活动室(部室)等你了。”
如果你对日本动画有所了解的话,一定对这样的对话不陌生。
青春校园剧一直都是日本动画当中最为主流题材之一。而在青春校园剧的题材之下,社团活动也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被动画屡屡再现的话题。几乎每一季的动画当中,都少不了以社团活动为基础舞台的动画作品。
本季动画《川柳少女》中也有部活的登场
社团活动的重要性自然不须我们多言:社团活动或“部活”,作为被写入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官方文件的规定性活动,完整涵盖了由小学至高校的教育体系,是日本学生校园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随着《轻音!》等一批以描绘校园日常为主题的动画的兴起,部活也再一次在21世纪成为了日本动画中展现故事的常见舞台之一。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活动室当中。
《恋爱随意链接》中的活动室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就尝试对日本动画中所出现的部活剧来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也尝试着探讨部活作为叙事舞台本身的功能与其意义现实的可能。
横跨动画与现实的“部活”
从分类上讲,日本中等教育中的部活一般分为“文化系”与“运动系”两类,恰如其字面的含义,文化系社团的活动多以文艺活动、自然科学研究与手工兴趣为主,而运动系社团则开展体育竞技项目、以参加竞赛为目标。
《taritari》中的“合唱部兼羽毛球部”可谓是“运动系”与“文艺系”社团的结合了
从现实层面来看,不难看出许多日本学生对待部活甚至要比对待学习本身还要狂热。一方面,不少学生在选择进学时,会侧重于考察学校社团活动的丰富程度与其在竞赛中取得的名次。而学校本身也不遗余力地对本校部活的成绩进行宣传。
另一方面,通过参加部活而获得荣誉也是学生个人未来前程的选择之一。如果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出人头地,也就是为自己打开了特长优势的大门。如象征着燃烧青春的全国高中棒球比赛“甲子园”,其不单单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棒球部与棒球部之间的较量。通过甲子园进军成人职业棒球的奇迹,也正是这些棒球部部员们共同的梦想。
由此可见,动画中大费周章的社团活动描写,不仅仅是描写社团的奋斗故事,也是青春意象的一角,希冀于与观众之间发生共鸣。
描写运动系社团的动画《强风吹拂》
同样,由于能够集合共同的趣缘相识相知的社员,部活题材的应用也为动画叙事的人际羁绊描写提供了限定的场所。许多部活剧由此便具有了社团活动的空间性前设。这使得人物设定能够以结构化的方式而呈现。
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社团活动不但为工业化生产下的动画故事展开提供了一套固定的套路,也由此为依托开创了新的叙事类型。
部活:羁绊与成长的故事
显然在部活剧的题材之下,部活的活动本身与社团团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其不可避免的两大叙事要素。
尤其是在一系列以运动系社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动画中,体育本身就蕴含着拼搏与友谊并存的特质。而另一方面,动画对于运动镜头的描写又能带来实拍所无法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与身体性。
如京都动画出品的动画《Free!》,讲述的就是游泳部的部员们在冲击县大会过程中,由相遇到相互激励和竞争,交织着回忆与梦想的故事。其对角色的刻画不限于画面的刻画,也有着细腻的心理描写。
在取得优秀的反响后,京都动画又根据原作进行了改编,通过继续发展故事的时间线相继推出了续作与剧场版。《Free!》系列虽然是京都动画对于女性向作品的首次试水,但作品至今也形成了固定的同好群体,成为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运动系部活IP之一。
篮球部所属的鴫野贵澄请游泳部的橘真琴教他弟弟学习游泳
当然,这种羁绊与成长不仅仅限于运动系,在文艺系的世界内也同样有着常青树般的生命力。
在《Free!》之后同样由京都动画出品,根据武田玲乃小说《吹响!上低音号~欢迎来到北宇治高中吹奏乐部~》改编的《吹响!上低音号》系列,讲述了以黄前久美子、高坂丽奈等人为中心的,吹奏乐部社团的故事。
同样以奋斗路上的羁绊为中心,《吹响!上低音号》系列在第一季动画后,拓展出了吹奏乐部更广阔的世界观。一方面,在《吹响!上低音号》的第二季中,主角们所在的社团在冲击了京都府吹奏乐比赛后,又向关西大赛与全国大赛发起了冲击。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也由此发生了变动。
另一方面,在TV动画之外,根据《吹响!上低音号:北宇治高中吹奏乐部波澜起伏的第二乐章》改编的动画电影《利兹与青鸟》则描绘了吹奏乐部的另外两名角色——铠冢霙与伞木希美之间模糊而细腻的情感纠葛。
通过一系列作品,京都动画将北宇治高中吹奏乐部的故事在由小及大的结构下进行了扩展。不单单限于单部作品中的细节,京都动画在同一时空的发展之下,同时展现了多线的矛盾,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吹奏部员的形象,堪称以成长与羁绊为主题的部活剧的典范。
以此来看,如果将《吹响!上低音号》系列称之为“京吹宇宙”,其实也毫不为过。
总而言之,羁绊与成长作为部活剧中的“正剧”,在动画、漫画乃至文字AVG等跨媒介叙事的题材中不胜枚举。
恰若少年Jump三要素中的“青春、奋斗、胜利”三要素一般,虽然当下在部活剧中,以“腐”或“百合”向人物关系为卖点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我们也依旧不能忘记,引导我们通向角色消费的路径,正是动画中人物为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种正能量的共鸣,我们才得以脱离旁观者的角色,仿佛也成为了社团中的部员之一,与角色共欢喜共悲伤。
部活:一段日常的时光
十多年前,《轻音!》以轻松可爱的风格在日常系作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作为日常系类型的作品之一,《轻音!》虽然不是开山之作,但也对这一类型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前笔者在为学术趴撰文谈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的“类型”与“反类型”特征时,曾经引用了小松健太郎对于“日常系”(空气系)的定义。小松健太郎认为日常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并没有向什么目标迈进,亦或是要达成什么目的的要求。”
因此,与以成长与羁绊为主题的部活剧相异,在日常系的部活剧中,社团的日常活动成为了主角。不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为卖点,在萌系的审美情感之下,这些作品塑造了性格极为丰富的角色。而日常系部活剧中,也确实不乏有看点的作品。
如《摇曳百合》即讲述了赤座灯里、岁纳京子、船见结衣和吉川千夏四人所属的“娱乐部”的搞笑社团日常;而《GJ部》则描述了男子高中生四之宫京夜路过意味不明的“GJ部”时被社长拉扯入部,而又在此邂逅四位性格迥异的女孩子的故事。
这类多由四格漫画改编,经常“吃着蛋糕、喝着茶、读着书”就度过了12集的日常系作品与部活剧天生有着良好的相性。
恰若小松健太郎指出:“与‘世界’不存在的世界系相比,日常系的显著特征即是‘时间不存在’”。部活剧一方面限定了社团活动室的空间,而在这样的封闭空间之下,叙事的世界亦与活动室外的纷繁相隔离。
虽然并非日常系作品的拥簇,但在“时间不存在”的日常之下,笔者认为这些作品也无疑产生了相对于现实的退避式的消费意义,即与平凡但枯燥的每日日常生活相比,这类作品为观众提供了能够沉浸在幻想与轻松氛围中的机会。故而,在21世纪10年代后,日常系、日常系部活剧的崛起亦是日本社会现实影响下的真实映照。
部活:一片幻想的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日常系部活剧为我们展示的是动画内的“日常”,但是对于现实的受众来说则是不可企及的“非日常”。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在幻想类题材动画中经常出现的“稀奇古怪的社团”了。
“欢迎加入让世界变得更热闹的凉宫春日团。”在代表了21世纪初期动画模式、并成为一代现象级作品的《凉宫春日的忧郁》中,主角凉宫春日因为在观看棒球赛后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希望能够不断地相遇不平凡的事物。
她就此创办的没有什么明确目标,但却包含了男主阿虚、宇宙人长门有希、未来人朝比奈实玖瑠、超能力者古泉一树的“SOS团”。
SOS团的活动虽然看起来多是高中生活的嬉闹,但其中也有着“维持凉宫春日心愿”这一目标之下,诸位社员的共同努力。可见,与文艺系、运动系部活剧的努力目标相比,幻想类作品中的部活剧往往在现实或非现实的生活中设定了架空的努力方向,而社团本身则成了角色相聚的线索。
同样,在麻枝准xP.AWorks的两部动画《AngelBeats》与《Charlotte》中,剧情也采用了幻想空间下“稀奇古怪社团”的设定。同为麻枝准擅长描写的催泪作品,《AngelBeats》中的“SSS”组织与命运抗争,而《Charlotte》中的星之海学院学生会则在寻找超能力者的目标伴随下,解开了这些超能力者背后人生的故事。
除了超能力、异世界等幻想世界观的社团之外,另一种类“非现实”社团则利用了动画所描绘的“恋物趣缘”。与前文所述的《凉宫春日的忧郁》中SOS团“在日常的社团生活下实现非现实的目标”不同,这类动画中的社团组织本身就有着“非现实的日常”。
如《少女与战车》中修行装甲车辆驾驶技术“战车道”的战车部、《侧车搭档》中从事三轮挎斗车竞速的“侧车部”以及《爆音少女!!》中的摩托车部等等。这类部活剧在描述社团人际关系的羁绊之外,往往也强调对于社团活动本身“器材”的刻画。
《爆音少女》
《少女与战车》中,日、德、中、英、苏等国二战时期的战车同台竞技,而《爆音少女!!》对铃木、本田、雅马哈等摩托车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可见,这类作品的部活是连接萌系美少女与男性向趣味的,双重叠加的媒介通道。
部活:一座现实的舞台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浅谈了日常系出现的历史契机。而不仅限于此,部活动画中的部活本身与部活所代表的文化又与现实有着哪些更深层次的联系呢?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笔者亦希望对此做以浅谈。
以小见大:从“社团”到社会
首先,部活作为兴趣相投学生的集合,其反映在动画人设中则必然表现出一些共同点。因此,在动画青春剧中,部活也可以成为解决青春困扰的场所,由此反映当下青年本身的流行思潮。
如《中二病也要谈恋爱!》中的同好会“远东魔法午睡结社之夏”就展示了夸张、喜剧化,同时可能人人都有的中二时期。同时,这一同好会和中二病的背景,也为两位主角从“一起中二”到“在中二之下解开现实的心结”的历程增添了趣味。
再如《我的朋友很少》中的“残念系邻人部”与《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中的“侍奉部”:两部动画的社团当中,都有着虽然看起来虽然完美,但性格上都存在缺憾的“残念系”角色。以这样的角色为中心,动画集中讨论了这些人身边的人际关系。
“残念”一词在年前后成为了日本的流行语。恰若评论者さやわか在《10年代文化论》中对网络与青年亚文化进行的分析,年代的日本年轻人,思想处处充斥着“残念感”。从更广域的视角来看,这种通过御宅趣味所带有的、后现代式的前瞻性来观察社会的方式,也是日本学者长期采用的研究方法论。
对于以东浩纪、大塚英志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的日本御宅文化研究而言,动画、漫画、游戏等内容的本体并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则是从作品本体的行为方式出发,分析信息时代社会客体的变迁。
这些“残念系”社团中的小议题,也许正从侧面反映了“残念时代”的人际关系与生存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思维的映射潜藏于大众的娱乐话语之下。
余论:部活与动画的生活维度
其次,笔者在讨论“非现实的社团”时,谈到了社团是可以作为连接角色消费性与趣缘的通道而存在的。因此,部分社团活动也有着这样的现实性:如在《轻音!》播出后的一段时间后,学习吉他成为了《轻音!》动画爱好者的潮流,甚至有不少受到动画影响而学习吉他的观众不惜重金购入平泽唯同款的“GibsonLesPaulStandardcherryburst”电吉他。
同为音乐社团活动的《吹响!上低音号》也与雅马哈进行了联动,不但推出了能够教习演奏动画中出现曲目的APP,也在线下也推出了相应乐器的应援促销。商家希望能够借着“京吹”的IP,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购买乐器,让他们投入到音乐演奏的兴趣之中。
结语
截止目前,学术趴已经对日本动画中的生活维度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通过日本动画的媒介,对动画与现实中出现的制服、铁道,乃至妖怪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日本政府大力推行“CoolJapan”政策、力图提高国家软实力影响力的今天,动画不但是日本本土生活的表现,更使得异文化受众通过动画本身,了解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对日本文化的现实产生向心力。
恰若在学术趴介绍日本动画中的铁道一文中,来自读者“LuftZ”留言所指出的那样:“当动画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的堆砌,而是优雅从容地取用各种日常生活场景时,我们就真正做到了文化输出。”
回归到本文的主题,目前在埃及与日本的教育合作中,埃及也试图导入了所谓“特别活动学时”的教育科目。据财新网的报道,“在未来两年内,文化祭、休学旅行、饲养小动物等经常在日本校园出现的活动,将随着日本对埃及教育援助规模的扩大,逐步成为多所埃及中小学学生的日常。”
尽管这并非动画的功劳,但在更多非政府合作的层面当中,动画中的日常生活本身或许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异文化受众的生活方式。
因此,除了跨文化的主动传播之外,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而后在跨文化受众中形成“陌生化”的主动向心力,相信也将是国内文创工作者未来所需着眼的议题之一。
-END动画学术趴-—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p/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