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99化痰止咳平喘药紫苏子
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紫苏子
1、药性:
味辛,性温。
2、功效:
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3、主治病证:
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4、常用配伍:
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
治冷气心腹痛,妨胀不能下食:紫苏子一合(微炒),桂心末二钱。捣碎紫苏子,以水二大盏,绞滤取汁,入米二合,煮粥候热,入桂末食之。(《圣惠方》)
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
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肺虚咳喘,脾虚便溏者禁服。
7、杏仁与紫苏子功效异同:
共同点: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同治咳喘气逆、肠燥便秘。
不同点:苦杏仁味苦具小毒,又能宣肺,为治咳喘要药,又治各种咳喘;苏子善于降气消痰,既治咳喘痰壅气逆,又治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
(二)百部
1、药性:
味甘、苦,性微温。
2、功效: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3、主治病证:
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4、常用配伍:
治久嗽不巳,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渐成肺痿,下午发热,鼻塞项强,脚胁胀满,卧则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连发,甚则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麦门冬各三钱,桑白皮、白茯苓、沙参、黄芪、地骨皮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百部汤)
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三两(炒),麻黄,杏仁四十个。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
5、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6、使用注意:
脾胃有热者慎用百部;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百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蜜炙百部是增加润肺止咳的作用,多用于暴咳、久咳。蜜炙百部也有灭虱杀虫作用,但效果已较差。灭虱杀虫应要用生百部。
(三)紫菀
1、药性:
味辛、苦,性温。
2、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3、主治病证:
主治气逆咳嗽,痰吐不利,肺虚久咳,痰中带血,支气管炎,痰多喘咳,劳嗽咳血等症。
4、常用配伍:
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紫菀、门冬、贝母各30g,桔梗、生地黄各45g,百合、知母各0.9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12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动不安:紫菀、天门冬各30g,桔梗15g,甘草、苦杏仁、桑白皮各6.5g。将以上6味中药细切。每服9g。加少量竹茶,水煎,去渣,取汁,入蜜半茶匙,再煎两沸,温服。
化痰止咳:紫菀幼嫩苗适量。洗净,开水浸烫1~2分钟,经晒干或烘干保存。吃前开水浸泡,炒食或做汤。
温肺下气:紫菀幼嫩苗g,紫菀幼嫩苗去根、洗净。油锅烧至六成热,入紫菀翻炒,加入盐,炒熟即成。
治咳嗽:紫菀、桔梗、苦杏仁、浙贝母各8g,沙参、麦冬、制枇杷叶各10g,白前、炙麻黄、甘草各5g,石膏12g,芦根20g。水煎去渣,取汁,温水送服。每日1次。
5、用法用量:
日常用量:6~9g,水煎服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有实热者忌服。
用量不宜超过10g。
阴虚火旺及实热咳嗽者不宜用。
7、紫菀与款冬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燥咳嗽、痰饮咳喘等,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
款冬花质润而不燥,治疗肺燥咳嗽优于紫菀,紫菀味甘微温,寒热咳嗽皆宜。然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则长于止咳。
(四)款冬花
1、药性:
味辛、微苦,性温。
2、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3、主治病证:
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等症。现代多用于感冒、上呼吸道炎症、哮喘等,并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
4、常用配伍:
治咳嗽:款冬花90g,桑白皮、川贝母、五味子、炙甘草各15g,知母0.3g,苦杏仁0.9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9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治肺痈、咽干、时出浊唾腥臭:款冬花45g,炙甘草、薏苡仁各30g,桔梗90g。将以上中药搅拌均匀。分成10份,每次使用1份,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治久咳不愈:款冬花适量,蜂蜜少许。款冬花拌蜂蜜少许,放在瓦罐内烧烟,让烟出,以口吸烟并咽下。连续5日,至第6日,吃一餐羊肉包子。
治口中疳疮:款冬花、黄连各等分,蛇床子适量。将前两味中药研成细末,以唾液调成饼子。蛇床子煎汤取汁。饼子敷贴于患处,同时用蛇床子汤漱口。
5、用法用量:
入汤剂5~9g;亦可熬膏;或入丸、散。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蜜炙用。
6、使用注意:
肝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有胃肠道疾患及大便溏泻者慎用。
孕妇、乳母不宜用。
用量不宜超过10g。
(五)桑白皮
1、药性:
味甘、辛,性寒。
2、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3、主治病证:
用于肺热喘咳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4、常用配伍: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挫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自散)
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治肺气喘急,坐卧不安:桑根白皮(锉),甜葶苈(隔纸炒)。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七,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微利为度。(《圣济总录》泻肺汤)
治水肿通身皆肿:桑根白皮(炙黄色,锉)五两,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三味?呋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七,用水二盏,生姜一枣大(切),饴糖半匙,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桑白皮汤)
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两。(《经验方》)
治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坐卧皆难:桑根白皮一两(锉),酸枣仁一两(微炒),薏苡仁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治患淋积年:桑白皮六分,通草、百合各八分,白茅根一分。上四味细锉,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下上散药。口干渴,含之亦得。(《外台》)
治大便忽见虫:桑根白皮(细锉)二两。上一味,粗捣筛,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顿服。(《圣济总录》桑根白皮汤)
治血脉虚极,发鬓不得润泽:桑根白皮(锉)一斤(升),柏叶适量。上以水三斗淹浸,煮五、六沸。沐头,数数为之,发即润泽。(《圣惠方》)
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痞闷,涎溢不收: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上一味,取自然汁涂于儿口内,立效。如无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两,细锉,用水一盏,煎取半盏。放温,涂儿口内。(《圣济总录》桑白汁方)
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干金要方》)
治蜈蚣、蜘蛛毒:桑白皮捣汁敷立效。(《卫生易简方》)
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6、使用注意:
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桑白皮与葶苈子的异同
共同点:
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同治咳嗽喘满、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不同点:
桑白皮味甘性寒,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肺热咳喘多用之;
葶苈子苦辛大寒,善泻肺中水饮,且泻肺气之闭塞以利尿消肿,药力颇强,善治咳逆痰多、喘息不得卧。
(六)葶苈子
1、药性:
味辛、苦,性寒。
2、功效:
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
3、主治病证:
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4、常用配伍:
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6、使用注意:
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慎服,不宜久服。
(七)白果
1、药性:
甘苦涩,平,有毒。
2、功效:
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3、主治病证:
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4、常用配伍:
治喘:白果二十一枚(去壳砸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拘时。(《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湖南药物志》)
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濒湖集简方》)
治小儿腹泻:白果二个,鸡蛋一个。将白果去皮研末,鸡蛋打破一孔,装入白果末,烧熟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诸般肠风脏毒: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证治要诀》)
治牙齿虫露: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个,良。(《永类钤方》)
治鼻面酒:银杏、酒U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治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秘传经验方》)
治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济急仙方》)
治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6、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多食令人胪胀。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白果主要分为药用白果和食用白果两种,药用白果略带涩味,食用白果口感清爽。性平、味甘、略苦涩,有毒。目前医药界认为,儿童生吃7~15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降低,但一次食入量也不能过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p/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