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分享家有熊孩子可能是因为你

自由的成长空间重要,规则也一样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女孩儿妙妙在家里总喜欢穿着鞋在床上蹦跳、拿着大人的书当废纸撕、用小番茄当飞镖……妙妙妈妈看见了,总是一笑而过。

“蹦就蹦吧,蹦够了,她自己就停下来了。”妙妙妈妈觉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要给她自由成长的空间,约束太多,她的主动性、探索欲、自信心都会受打击,不利于健康成长。

“你就不怕她上幼儿园以后不懂规则,不受老师、小朋友喜欢,处处碰壁?”一些朋友看不惯她如此放任孩子。

但妙妙妈妈觉得,规则这东西,孩子长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建立起来,无须刻意为之。

可等妞妞真的上了幼儿园,妙妙妈妈才知道,规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建立的。

幼儿园里,妞妞还是经常穿着鞋在床上乱跳,受到老师多次批评;滑滑梯,她不排队,总是争抢,小朋友们不太喜欢和她一起玩游戏了。妞妞也一直不适应幼儿园循规蹈矩的生活,按时上课、按时吃饭,想玩还得在游戏时间,一切都让她觉得不自由,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

我们知道,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很有必要。但是,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因为规则可以让他更好地与人相处,让他知道自由的边界在哪儿,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故事一样,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规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制定,并进行有效引导。

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

生活中,像妙妙妈妈这样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的情况可能只有一少部分,更多的父母是帮孩子制定了一大堆的规则。

比如:早上必须7点起床、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放学必须先写完作业,然后才能出去玩儿、预习必须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的顺序来、晚上9点之前必须睡觉、每天看电视、上网不能超过1个小时……等等,从生活到学习无所不包。

父母以为规则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才会越来越自律。但真的是规则越多越好吗?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证明,孩子在10岁以前,“他律”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律。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制定一些的规则,但如果规则太多,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和发展,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

也就是说,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制定规则,小的时候,可能规则较多,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规则应该越少越好,只留下少而精的规则。

制定规则要采取协商的方式

家庭中规则的制定,一定要得民主,用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制定。孩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也需要参与制定规则。因此,除了默认的恒定规则,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先来后到等等,其他的时候,家庭规则的制定,要遵守“共同商议”的原则。

也就是说,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如果与孩子相关,需要孩子遵守,就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协商。这样制定的规则,就成了父母和孩子的“约定”。孩子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的“约定”,而不是遵守父母单方面制定的规则。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苏孜阿普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p/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