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合与梅艳芳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艺伎回忆录》和《梅艳芳》。

她们明明有很多不同,却总让人感受到女性命运的容易破碎。

《艺伎回忆录》中的小百合,童年时和姐姐被父母卖到艺伎馆,后来姐姐独自逃走,她于彷徨痛苦之际,在河边邂逅了“会长”,少女时期又得到会长的帮助,得以从女仆身份中解脱出来,成为著名艺伎“真美羽”的“姐妹”,得到她对她悉心的栽培与“职业人生规划”,最后又在战争结束后与暮年会长结合,成为他的“半个妻子”。

《梅艳芳》则是从小由姐姐带大,一起吃睡,一起登台演出给家中赚钱。虽然经过选秀比赛一炮而红,事业长虹,但一直被原生家庭吸血,直到离世后财产纷争也纷扰不休。

她们都渴望过异性给予的归属感。电影里小百合说,自己成为艺伎的每一步都是为了靠近会长,最终电影结局里的樱花树下似乎暗示她最终得到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幸福。梅艳芳,她有过著名或匿名的几段感情,电影里只展露了日本初恋、泰国避祸陪伴左右的阿Ben,她是那么的“梅姐”,她却与寂寞相伴,渴望婚姻与家庭,最终却“嫁给舞台”。

或许十年前,大家会异口同声说前者是人生赢家,但是现在,大家一定会劝诫前者“不要伺候老头子”,告慰后者“痛快和弟弟谈恋爱吧”!

电影中小百合经历战火回到会长身边时,大约不超过25岁,年轻貌美,父母双亡,没有原生家庭拖累,有专业技能,随时可以靠本事累积财富,当然这个技能是靠美貌打底,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她算是雌性竞争赛道的王者,最终把雌竞的成功变现为嫁给有财力且自己喜欢的精神上的父亲。

电影里梅艳芳是现代型的美,歌唱演戏业务能力顶尖,名气财富她都不缺。她想要的只是感情,无论是从未见面的父亲,还是一直压榨吸血的母亲哥哥,她都只想要一个给她婚姻许诺给她家,同时她也能入得了眼的人。无论是抛弃事业频频飞到日本洗手作羹汤,或是每每与旧情人分手又复合的牵扯,她都是那个感情上从未尝过甜味的好女孩。她披着“坏女孩”“大姐大”的外衣,她是内心柔弱强装大女人的小女孩。

从心理层面上,小百合似乎更加幸福,因她满足了精神需求。

然而,小百合的婚后生活呢?电影没有讲。对于自己经年累月崇拜仰望的对象,女人真的能够过得舒心吗?她敢生气吗?他会哄她吗?不平等的关系里,又能生出多少精神共振呢?

梅艳芳遗憾地穿着婚纱唱《夕阳之歌》,也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婚姻,真的可以给女人家吗?

中国传统语境里,女子的确是没有家的,未出嫁时,她是“待字闺中”,出嫁后要“从夫”,老了则要“从子”,如若没有男性后代,她就是可以被任意掠夺和买卖的资源。传统婚恋观里,女子未嫁也如同未长大成人,她仍旧是资源,是半个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网络上女权口号喊得再响,现实中同龄人纷纷步入婚姻仍旧能够激发女性内心的自怜感,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孤单,那么地“孤芳自赏最心痛”。

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婚姻只是围城,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如果你想要婚姻存活,就必须把它看做是蚌与珠的打磨。在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之下,孕育后代,合作育儿,传播各自的基因,这就达到婚姻的目的了。

可是从来没有过,又未免遗憾,毕竟楼下那家面馆做的面再难吃,看着人群攒动,也忍不住跃跃欲试尝一口滋味。

然而,只有一个肉身,同一时空下只能做一种选择,既无法穿越回从前,也无法预览未来。我们只能接受命运馈赠的际遇,心酸也好,艳羡也罢,累了就停,困了就睡,不必太执著追求一个标准,放过自己,尽可能平静地生活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zp/12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