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大地之精华来自黄土高原的臻品兰州百
追溯百合的起源,问及村庄里最年长的老人:我的祖父,耄耋老矣的祖父也说不准。据说,在他的曾祖父辈,百合就已经在我们的村庄里生长着。
村庄的夏天
采挖百合
每值惊蛰时节,气温回暖,大地解冻,村庄里的人们便开始忙碌着采挖百合,根据种植年限、时节的不同,采挖的百合也有区分,从成品百合、三年种苗到幼种苗,不尽相同。采挖百合,对于耕种了多年百合的庄稼人来说,驾轻就熟,一锄头下去,轻轻一勾,裹着土的百合便露出了头;侧着锄头一刨,根茎上挂着一簇簇种苗的百合,破土而出,躬下身,捡起百合,轻轻拍去土,往旁边一放,继续下一锄头。
三年种苗
幼种苗
挖去百合的土壤,人们总是不忘将掘起的土再添进去,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却也道出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采挖的成品百合,拧去根茎,拍土,装筐,放至阴凉处,以保其新鲜。采挖的种苗则需要将幼种苗和三年种苗进行分拣,对独头、二头种苗分别拣开,再拧去部分根茎,待春分前后,进行耕种。相较之简单的种子栽培,百合种苗则需通过根茎繁衍,繁衍期短则两年,长则三年有余;相比种子繁衍收获的参次不齐;根茎繁衍始终延续着种苗的优质;所以,百合种苗更为稀贵。
载种百合种苗
待到春分,村庄的人们开始忙着百合种苗耕种。春分前后落上一场春雨,雨水将之前耕犁、施肥的土地浸泡的愈加质地疏松。通过人工拉犁,在精心修正的地里,犁出或竖或横的种子沟道,均匀地撒上平日里积攒的农家肥,栽种幼种苗时,需要半跪,或侧卧在种子沟道旁,将百合幼苗一个个栽进松软的土壤里,最后再添上沟道旁的犁出的土,百合的孕育,便开始了。从幼种苗成长到成品百合,少则六年,多则九年。村里人,时常挂着一嘴顺口溜:生三年,长三年,养三年,才能长成大百合!
正在成长的百合
长大之后,我才明白,百合漫长的成长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而我的祖辈、父辈,一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风吹日晒,悉心耕作,月月年年,生生不息。
二在中国,种百合的地方很多,但以食用价值著称的甜百合,只产于兰州,而西果园百合更以其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甜、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而闻名。
种植百合的梯田
靠山吃山,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势,造就了西果园层恋叠嶂的浑厚山势,更造就了山里人淳朴、敦厚的性格。米海拔的山势,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为百合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多晴天,少雨水的西北内陆气候,为百合生成更多有机物,输送最充足的日照。排水良好的南北向半荫山麓,肥沃深厚的沙质土壤,矿物质、有机物含量极为丰富,孕育出黄土高原之上,汲大地之精华的臻品——百合。而种百合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的耕耘,和细心呵护,才得百合颗颗饱满,肉质丰厚,甘甜香糯。
漫山遍野的百合花
每值夏季,爬至村庄的大山最高处,望向远方,顺着山麓走势,一字排开的梯田,层层峦峦;庄稼绿油油一片,橘红色的百合花儿开满山间,红彤彤的;漫山遍野,红绿相间,甚是好看。与外行人而言,看见漫山的百合花,只是赞叹花开的美丽;而对于世世代代耕种百合的庄稼人来说,他们更懂得用智慧将百合花蕾、百合花儿烹饪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耕犁土地
村庄的雪
秋分时节,山里的气温开始转凉,一场秋霜将百合的枝干铩的脆弱易折,轻轻捋一把,百合枝干顺势而折;此时,百合的秋收才刚开始。当采挖完百合及其种苗,趁大地还未冻住,幼种苗、三年种苗迎来新的一轮耕种。采挖完百合的土地,经过几轮耕梨、平整、施肥,将土壤翻的疏松、透气;一个冬天的积雪,为土壤输送更多的水分,以备来年耕种。耕犁土地时,总有人专门跟在犁头后,再捡一遍被犁翻出来的百合,对他们而言,百合名贵,一颗都不愿意被漏拾。收完百合,栽好种苗,修整好地,庄稼人的心才算是安稳了。当皑皑白雪遮住大地,遮住村庄,百合在地下开始了冬眠,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们,也终于可以休息一冬。
色泽如玉,颗颗饱满的百合
看着百合生长的耕耘者,他们熟知百合的习性,更深知百合的价值。村庄的人感冒咳嗽时,一般不喝药,炖上一锅百合银耳莲子羹,一碗下肚,顿觉肺部清爽,嗓子也利索了许多,比喝药舒坦!村里的小孩消化不好、厌食,孩子的母亲总不忘清蒸几颗百合,甜甜糯糯的,吃上几顿,比吃药管用!
不论百合行情的好坏,种百合的人始终种着百合。每当他们埋头种地,或者吃饭间歇,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那正长着的百合,然后笑着叹上一句:长得真好哩!对他们而言,百合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农作物,更是他们巧妙、适度地利用自然所获得的最好的恩赐,最质朴的美味。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wy/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