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吉屋信子日式少女百合小说鼻祖中

《花物语》:少女们纯洁的爱恋

年,浪漫主义女诗人与谢野晶子,在追忆自身在校园时期与同级生长达两年(15-17岁)的同性爱经历时,感叹道:“我深信校园时代少女们之前的恋爱并不能被视为不正常的性欲望,同时我知晓这样一种爱的形式所伴随的是比普通爱情模式(即异性恋)更为强烈的情感羁绊。”作为少女(百合)小说鼻祖的吉屋信子,在创作这类小说时,强调着这股神秘而强劲的爱乃是女性最为有价值的一部分,也是表征女性身份的决定性部分。

少女小说这一类型诞生于年,最初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女孩子们顺从、修炼美德,好让她们今后适应家庭妇女这一角色,然而少女的友情却是这类小说中最经久不衰的主题。集合了五十二篇诸如此类描绘真挚而烂漫的友谊故事,在战前一度畅销,吉屋最有名的小说《花物语》,浓墨重彩地描绘少女时期的同性爱,改变了上述传统少女小说的画风。

尽管《花物语》的故事并不是连贯统一的,但在描绘同性爱时情感细腻,通常背景发生在高年级的女校。典型的情节有:一个女学生深深迷恋另一个女学生或是女老师;小说的中心要么是一段得不到回应的爱,要么是刻画这种走向悲伤结局的关系,每一个小故事的标题都取自一种花名,花亦是意象和情节中的道具。

例如,在名为《白百合》这个故事中,讲述的是一个女生爱上了一位女音乐老师,白百合表达着纯洁、天真烂漫,亦是两人情感之象征,而音乐老师向这位学生传递的是“灵魂永恒之纯真”的重要性。在《花物语》中,凸显的正是女孩子们纯洁的情感,彼此的关系更多的是保持着距离感而非亲密度,即在远处通过默默的仰慕表达爱意。

实际上,诸如年龄的差距、非言语的沟通以及得不到回应的女学生间的同性爱,同时于日本的西方也在描绘着。历史学家MarthaVicinus解释道,距离感起到的是对于这份情感的纯洁与理想主义的强调,迥异于恣意妄为的生理愉悦。

在《花物语》中能被公然颂扬的仅仅是学生时代与青年时期的这份纯洁的同性爱恋。然而,吉屋显然想要更推进一步,为将同性爱正名,年她发表了一篇题为《爱恋同性之快乐》(TheHappinessoflovingoneofthesamesex)的随笔。她认为,此乃有助于女性成长得有益经历:

在这段时期内(指校园时期),女孩子体验到极为亲密而浪漫的友情(俗称高浓度友情),它演变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女孩子一生中一段最纯净和珍贵的插曲!而如果这段浪漫的友谊发生在一位年长的女性与一位年轻的女性(年上与年下,啧啧)或师生间(游戏《花吻》里就有一对咩),则有益于教学相长。

但这样一种爱情却被女性教育家们和道德家们诟病为是反社会、不自然的或堕落的预兆....

因而,女孩子们开始怀疑这样一种情感体验,在内心将其扼杀,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一件事情啊,这也是为什么在她们成年后,变成了社会人,却无法理解“爱”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并很容易在无价值的、庸俗的爱中迷失自我。(k君赞同其看法,百合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极致之爱!)

很显然,吉屋为同性爱极力辩护,认为它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爱,一种她称之为“演变(成长)动力”的美德。因而,学生或青年时期的女子同性爱不应引起教育学家们的担忧,反之这是归于爱的正轨上的一种。吉屋甚至认为,为了更好地今后辨别正确的爱,不受到邪恶的异性和对浪漫的爱情的肤浅期待的诱惑,每个女孩子都最好能经历这样一段同性爱。(厉害了,我的大老师!)这种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爱的成长与结构”对“人格的建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吉屋的这种为同性爱争取合法化的话语,落脚点还是回到了为之后步入异性恋打下基础。纯洁的爱与肉体的爱通常区分于性别上(女性与女性是精神之爱,与男性则是生理之爱),正因如此,吉屋也为自己的同性爱小说争取到了合法性。

她将《花物语》解释为是作者献给读者们,尤其是女孩子们的“花束”。(k君:莫名想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这些故事里,疾病与悲剧的主题加深了这份情感的稀有性,爱常常是不计回报的,即便有时是对等的,仍然会因为变心、分别、疾病或死亡而结束。在《花物语》中的女孩们总是极度忧郁的,充盈着泪水;同时也是萦绕着乡愁式的情绪,不仅对昔日,也对逝去的青春感时伤怀。

“在校园时的我无疑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进入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只剩下了无尽的孤独”。

排版

喵柚

卒业的K君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wy/30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