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映像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

苗真康白癜风抑菌乳膏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2.html

「本文来源:运城新闻网」

□记者薛丽娟实习生吉梦琳

▲西侯度遗址的圣火广场

运城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根据众多遗址的文物证明,早在百万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黄河岸边一个名为西侯度的地方,发现了万年前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至此,西侯度远古遗迹脱下了被历史蒙尘的外衣,将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智慧,展现在世人面前。10月21日,记者一行来到芮城西侯度遗址,探寻人类祖先曾经斩荆棘、劈草木、劳动生息的地方。

有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

▲西侯度遗址石碑薛丽娟摄

西侯度遗址位于我省西南端黄河拐弯处——芮城县风陵渡镇以北约7公里黄河左岸的丘陵地带。

据悉,这里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初期,距今约万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脚踏地。年1月,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侯度遗址景区负责人刘国荣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展厅。展厅墙上的展版记载了贾兰坡、王建等著名考古学家考古发掘的过程,展柜中陈列着众多石制品和古脊椎动物化石。

西侯度遗址发现于年10月。年~年,考古学家王建率领考古队在此发现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有人工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

“三棱大尖状器的断面、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底部便于手握,是古人起土挖掘的工具。削刮器是削木棒、割鹿皮的,砍斫器是砍伐树木的,石块的薄厚、体积和重量是有区别的。”刘国荣一一介绍着展柜中陈列的石器。

西侯度遗址文化层中还发现了一些颜色呈黑、灰、灰绿色的化石标本,他们大多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和马牙,经过研究化验,确认这些不同颜色的骨、角、牙为烧骨。这些烧骨就是人类用火的证据。另外,这里还发现了有人工切痕的鹿角。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应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人类圣火的点燃地”。

//据刘国荣介绍,

因为西侯度遗址的沙砾层中发现有一些水流冲刷的痕迹,所以,在初次发掘后,部分史学专家觉得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和化石等古遗迹是水流冲刷而来的,对西侯度作为远古遗址的定论不是很认可。于是,年,王建的儿子王益人子承父业,率领考古队,再次对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50余天的发掘。他对遗址周边的发掘点进行精准的GPS定位,发现这些石器和化石分布十分密集,没有水流冲刷的走势和规律。

这次挖掘再次证明了西侯度遗址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获得石器制品和化石标本余件。

刘国荣告诉记者,“去年法国《人类学》杂志刊登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西侯度的石制品,新测定为万年前”。这一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明的源头价值。

设计感满满的圣火广场

在展厅的墙上,记者还看到一幅介绍人类进化过程的图示。人类从距今约万年前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垣曲“世纪曙猿”进化到现代人,中间历经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发展阶段。西侯度遗址发现的人类生活痕迹大约就发生在距今万年前的直立人时期。这里除了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外,也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   走进景区,沿着台阶一路向上,刘国荣介绍,通向圣火广场共有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也呼应着万年前人类进化文明衍生至今的漫漫长路。

取河水饮之,择黄土洞穴群居,结伴在山林和水泽呼啸围猎,用打制过的石器切割兽皮,将兽肉投于火堆烧烤,取熟食大快朵颐。通向圣火广场沿途的围火烤肉、围火起舞等雕塑也处处活灵活现地展示着西侯度人曾在此生活的场景。

圣火广场从“火的发现”“火的礼仪”和“火的驯服”三个叙事灵感来设计建造,用空间体验来呈现从圣火降临人间、到人类文明启程的过程,别具匠心。整体建筑以洞穴为主题的山顶体验陈列厅来包裹原有的取火台。脚下密密麻麻的石子路和山洞、石梯将游客从现代场景中抽离出来,带入到原始质朴的山洞中。

拾级而上,洞穴里狭长的缝隙便是西侯度遗址建筑的神来之笔——“一线天”。自然形状的山洞被有强大人工痕迹的“一线天”打破,抬头往上看,建筑中的缝隙与阳光交相呼应,这开天辟地的一条线,成为文明的宣言。

▲西侯度遗址的“一线天”本篇摄影见习记者朱超逸丁

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西侯度遗址进行圣火采集仪式。取圣火的时刻,正是太阳光角度大约与“一线天”重合的时刻。现代体育之火承继人类文明古老之火,电光火石之间,西侯度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来到室外的取火台,再看整个西侯度遗址,面朝黄河,南望华山,背靠中条山。圣火广场的整体建筑遵循本土的地形地貌特点,以仿黄土墙的建筑材料,用原始、神秘、粗犷的场景设计,将圣火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这岳渎相望之地,给人以别样体验历史和欣赏自然的感受。

西侯度遗址景区建筑通过层叠的黄土元素来设计表达,整体感觉质朴自然,充满神秘感,很容易将参观者带入原始情境中,体会到自然的质朴和古迹的神秘。

广场上来来往往的有拍照的游客、写生的学生和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只见他们驻足观看、拍照,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西侯度遗址在人文历史的厚重底蕴下衍生的别具匠心的建筑设计也逐渐变成了新潮流的网红打卡地,这是古老历史和现代传承完美结合的成果。

西侯度地名的由来传说

从圣火广场向下望去便能看到西侯度遗址景区大门外的石碑。据介绍,西侯度遗址的这几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画家、油画家侯一民先生设计书写的。他曾经参与过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并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而关于西侯度地名的由来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当年西伯侯姬昌从中原回西岐时路过此地(原名“人疙瘩岭”)教化度民,与母亲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光。姬昌离开时,向村民赠送了很多财物。村民用这些财物,在村里修建了一座西伯侯庙,并将村名改为“西侯度村”。周灭商后,西伯侯庙改为文王庙,香火不断,直至近代,此庙毁于战火。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写道:“火很可能是人类迄今除了语言之外最大的发现。”而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从7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向前推进了万年。在这里,火与人类的亲密关系,第一次得到了验证。

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的进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人猿相揖别,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万年前,古老的西侯度人在晋南大地披荆斩棘,点燃了中华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古人类进化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类的生存之火、智慧之火曾经在这里长燃不灭,经久不息。

西侯度遗址是远古人类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随着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的不断出现,西侯度遗址的文化面貌日渐清晰,学术地位与社会价值更加凸显。走进西侯度遗址,循着古人类的足迹,探寻人类进化的奥妙,是今天每一位来这游客的愿望。更多的未解之谜需要后人去探究思考,这也是西侯度遗址的魅力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tz/13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