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隽超黄易玉山往来六札考释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394487.html

考释

黄易玉山往来六札考释

—许隽超—

乾嘉金石、书画大家黄易(~)的生平家世及仕履交游[1],早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其中,《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黄易年谱初编》等书[2],内容丰富,考订细致,嘉惠学林。今就新见黄易、玉山往来书札六通,参以相关档案、族谱、缙绅录等史料,略作考订,就教于学界同仁。排列以撰札先后为序。

黄易致玉山便札两通(下简称黄易前、后札),载日本株式会社东京中央拍卖年春季拍卖会图录,全文如下:

倾盖订交,生平快事。满拟作竟夕谈,乃竟不果,如何如何!汉画仅拓本一纸,又捡得小联,并呈上。即日竣工,如鹊桥已驾,正可大展离悰也。专此,顺候日祉。不备。师大老爷、李太老爷、七太爷,均此奉候。愚弟黄易顿首。景四兄所嘱,已铭诸心版。又及。

所得佳印泥在张秋,未得携来。尊处既在急须,姑以行篋平常者应用,馀俟将来再上。专此,顺候升祉。不一。愚弟黄易顿首。

札尾玉山亲笔题记:“前后二信,丁未秋间在睢汛工次,小松所与者,纪其日月云。兼斋玉山。”按,玉山,号兼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时任江西按察使额勒春之子。乾隆十三年()生[3]。副贡生,由工部笔帖式,仕至山东东昌府同知,署泰安、兖州知府。检山东巡抚惠龄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奏折:

查有候补直隶州知州玉山,年四十三岁,厢黄旗满洲副榜,由工部笔帖式,签掣广西桂林府通判,调补太平府龙州通判,烟瘴要缺,丁母忧回旗。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内引见记名,五十年五月,奉旨补授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是年六月到任。委办睢州十三堡漫工,并无贻误。嗣因与河南巡抚臣穆和蔺谊属姑表兄弟,循例回避,签掣山东候补,五十五年六月到东。查该员心细才长,办事明敏,现在署理泰安府印务,率属有方,极为妥协,以之借补东昌府同知,洵属人地相宜。[4]

折内“委办睢州十三堡漫工”一语,与玉山题记“同在睢汛工次”相合。揆诸其他史料可知,河南睢州下汛十三堡,于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初九日漫工,经全力堵筑,于十月初十日大堤合龙。黄易前札云“倾盖订交”,知二人初识于防汛工次,时玉山官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正五品),黄易官山东兖州府捕河通判(正六品)。[5]乾隆五十一年八月,黄易于嘉祥发现汉武氏祠,前札云“汉画仅拓本一纸”,或即武氏祠汉画像拓本,玉山稍后为武氏祠保管室捐钱五千。[6]

后札云“所得佳印泥在张秋”,张秋镇为捕河通判官署驻地。山东捕河通判“经管运河,有疏浚修防,催攒漕运之责”,[7]此时黄易何以在河南防汛,应略作说明。聘佐杂属吏为幕友,本历任河督之惯例。黃易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抵东河候补,旋入河督姚立德幕。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第5册,潘有为乾隆四十三年四月致黄易札,有“喜闻投辖帅府”之语,即指此。黄易曾为幕主治“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印,边题:“乾隆四十三年清和月,属吏黄易谨刻于济宁节署之平治山堂”。虽有意强调自己的官员(属吏)身份,但只有幕友方可栖宿河督官署内。乾隆五十一年冬,黄易致邱学敏札中,有“自就微官,仍依幕下”之语[8],时以河南卫辉府卫河通判,在河督兰第锡幕。《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册,张方理乾隆五十二年夏致黄易札,有“春来,闻九兄来往豫、东,轮蹄未尝宁息”之语,知仍在河督幕,仅偶尔到捕河通判署办公而已。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第8、9册内,有玉山致黄易二札(下简称玉山前、后札),全文如下:

春间一晤,转瞬蟾蜍已八圆矣。契阔情深,想九哥大人定有同心。迩维簪徇凝禧,顺时茹吉,颛贺颛贺!弟东都一行,兹复由省门回任,晤期尚遥,益形依恋耳。专此,布候升安,统惟霁照,不宣。小松九兄大人,愚弟玉山顿首。拙刻附函呈政,又及。

握别转瞬十月,人世升沉之感,良朋阔契之思,交萦五内。以弟之思兄,知念我更切也。迩维宦祉亨佳,随时共泰,曷胜企贺!弟于客冬抵都,仰蒙圣恩浩荡,准其赎罪,现在摒挡赎锾,知承关切,用以奉闻。承许惠铁笔,希于书画作就,一并赐之。再,奚铁生兄灯片,妙绝今古,竟觅一对,不大不小,书室中可挂者,其架寄片来,弟自作,庶几东壁馀光,邻女借照耳。专此,布候升祺,诸惟丙照。不宣。愚弟玉山顿首。任城诸相好,晤时致意。又及。有回信,交归三哥处为妥。并及。二月七日。

玉山前札,引首黄易有“光州玉兼斋”五字题识,知作于玉山光州牧任上。按,洛阳为河南府首县,古称东都。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河南府知府刘文徽升任河南粮储盐法道,巡抚梁肯堂檄饬玉山署理。张松孙七月补授河南府知府,玉山是年秋冬回光州知州本任。玉山前札云“弟东都一行,兹复由省门回任”,即指此。[9]玉山前札,作于乾隆五十四年秋冬。乾隆五十四年二月,黄易由山东兖州府捕河通判,题署河南开封府兰仪厅同知(正五品)。玉山前札云“春间一晤”,或指黄易春间在河南省城时,两人曾晤面。

玉山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到山东候補,旋署理泰安知府。黄易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八日为张玉树绘《载书图》,并题诗三首,后附玉山和作,其一:“探来脉望有谁知,插架琳琅到处随。笑我过从频问字,荫堂书卷小松碑。”其二:“勘定犹如非种锄,诵成十乘汗牛车。溪山盘绕缥缃处,尽是先生箧里书。”其三:“焚香啜茗破无聊,消受苍山万里遥。试看五云多瑞气,载归争迓使君轺。”后署:“依黄小松韵题《载书图》,呈荫堂大兄教正。兼斋玉山。”[10]知彼时与黄易等往来颇密。张玉树(荫堂)以济宁直隶州知州署青州知府,乾隆五十五年七月补授云南临安知府。

玉山后札,引首黄易有“玉司马兼山”五字题识。按,《嘉庆朝上谕档》载:“嘉庆六年三月十五日,奉旨:‘此次接驾之王奉曾等十五员,俱无可加恩,嗣后该员等不必再行接驾。钦此’。”后附王奉曾等十五员履历,其中即有玉山:

玉山,原任山东东昌府同知。乾隆五十六年,因前在河南光州知州任内,于所属光山县役何九等殴毙郑宗宜一案,该州庇役改供,失于查察,经吉庆参奏,奉旨革职严讯。嗣据吉庆审明,玉山于所属县役滋事删改情节,漫无觉察,仅据该县初报,录供揑禀,以致案情谬误,虽经革职,不足蔽辜,奏请将玉山从重发往伊犁,効力赎罪。是年十一月,玉山之子德克进,呈请缴银二万五千两,代父赎罪。奉旨:“玉山准其赎罪回旗。钦此。”[11]

玉山以河南光州知州任内旧案,乾隆五十六年七月革职,解赴豫省质讯。旋拟从重发往伊犁効力,后获准缴银赎罪,玉山后札中“仰蒙圣恩浩荡”云云,即谓此事,后札应作于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初七日。玉山后札中的“奚铁生”,即黄易乡人奚冈。玉山于革职赋闲之初,仍惦念黄易所允图章、书画,期以奚冈所绘灯片装潢书房,盖年未五旬,本无衰态。札尾提及的“归三哥”,指归朝煦,时任山东曹州府知府。[12]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黄易在都引见,奉旨实授山东运河同知。[13]观玉山后札,知黄易在都未与玉山谋面,或以行李匆忙,无暇过访;或知玉山境况不佳,未便叨扰。

故宫博物院藏有玉山致黄易《握别两年札》一通,全文如下:

握别两年,时深驰企。春间,李济宁到都,得悉九兄大人履徇凝禧,鼎禋万福为慰。弟戢影闲居,读《易》以消永昼,午睡之馀,取所藏古人名迹一二种,翻覆展玩,必尽领其意而后收阁。所藏五代黄叔要《禽音和鸣卷》,袁清客收藏过者,元人题跋皆全。又郭河阳《栈阁图》,刘松年《柳溪访逸》挂幅,江贯道《江山不尽卷》,长三丈馀。沈石田《长松卷》,有石田自题大字诗在卷端,后有文衡山题律诗。文衡山《山居图》,唐六如《潇湘八景卷》,作四幅,更有数绝句小行,行楷仿北海、松雪,佳极章法,四幅奇而秀。陈道樗前、后《赤壁图卷》,韩道亨书《雨赋》,书画妙绝古今。董文敏《良常山馆图》挂幅,又著色山水卷,孙汉阳八分书“无声诗”三大字标首。文嘉《春山访友》挂幅,细腻而文秀。迨及王石谷、恽南田,近如沈凡民、朱沦翰,笔难罄述。惟无吾小松九兄之画,每思良友,是用耿然。万祈于公暇挥毫,画手卷一、册页一寄惠,以便收藏,至祷至祷!专此,布侯升祺,诸惟冰鉴。不宣。刘春渚信,祈转致,并祷。愚弟玉山顿首。癸丑五月廿日,自手帕胡同寄。[14]

札作于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五月二十日,引首黄易题“玉兼斋司马”五字。札中玉山先自陈京师闲居,藉玩赏书画遣怀,并历数所藏黄筌(叔要)、袁桷(清客)、郭熙(河阳)、刘松年、江参(贯道)、沈周(石田)、文征明(衡山)、唐寅(六如)、陈祼(道樗)、韩道亨、董其昌(文敏)、孙克弘(汉阳)、文嘉(文征明次子)、王翚(石谷)、恽格(南田)、沈凤(凡民)、朱沦翰等唐五代以降名家翰墨,札尾恳黄易挥毫以践夙诺。李济宁,指原任济宁直隶州知州李维谦,春间以事在京。

辽宁省博物馆藏黄易所绘《扪碑读画图》纸本,题识云:“兼斋还都后,得唐宋名迹及古碑刻甚多,摩挲临写,致足乐也。书来约余同赏,喜极,为作此图,期他年必践佳约耳。乾隆甲寅七月,黄易时在济宁秋影行盦。”尾钤“小松”朱文长方印。后纸附黄易致玉山《近境甚忙札》,亦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七月作:

别三年矣,想念大兄,惟萦梦寐,叠承手翰,足见知己见爱之深。缘近境甚忙,所嘱拙笔,总不得就,以是作答迟迟,实切负罪。今知大兄得唐宋名迹既多,复有《华山》《孔羡》诸碑,物必聚于所好,益信然矣。吾兄许示弟看,不禁跃然,为作一图,虽草率,兴致却不浅也,今附便带上,乞大兄教之。《华山碑》宋拓本,弟见朱竹君学士处一本,钱少詹处整幅一张。宋商邱藏本,今归陈太史伯恭,海内存者,如此而已,吾兄所得,系何人之本?来书云及似先有一函见寄,弟尚未接到也。弟近得汉碑不少,惜不及与兄面赏耳,墨迹惟元文宗《永怀卷》、唐子畏《两崦图》,尚可观耳。乘便,顺候近祉,统惟雅照。不一。愚弟黄易顿首。归观察尚在济宁,俟罗观察回济交代,八月间南返。又及。

札中提及人物,有朱筠(竹君)、钱大昕(钱少詹)、宋荦(宋商邱)、陈崇本(伯恭)、元文宗、唐寅(子畏)、归朝煦(归观察)、罗煐(罗观察)等。黄易札中云“近境甚忙,”除公事冗繁外,刚刚为长子黄元长完婚,亦是所忙之事。[15]札中提及的“元文宗《永怀卷》”,为鲍廷博乾隆五十七年所赠。[16]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唐侍陛由山东运河道调补兖沂曹道,归朝煦调补运河道。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归朝煦以事革职,山东按察使罗煐降补运河道。至黄易七月撰此札时,归朝煦、罗煐尚未交代。

纵览黄易、玉山往来六札,可以勾勒出两人交往大略。乾隆五十二年秋,二人订交于河南睢汛工次。五十四年三月,黄易升署开封府兰仪厅同知,与玉山再次晤面。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后,又同官年馀。玉山乾隆五十六年秋革职后,两人再未谋面,然书信往来不断。玉山嗜金石书画,在满官中尚非俗吏,可以看作黄易金石圈的外围。

注释

[1]黄易,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乾隆九年()十月十九日生,嘉庆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以监生捐纳,由东河汛员,仕至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护理山东运河道。著有《秋盦遗稿》《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2]《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年版。《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考释》,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年版。《黄易年谱初编》,杨国栋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

[3]吴阶《礼石山房诗钞》卷四《拜酹玉刺史兼斋先生墓下感赋二首》诗,后一题为《五十初度次赵兵备瓯北先生八十自寿韵六首》诗。吴阶乾隆二十二年()生,玉山应殁于嘉庆十一年()前。

[4]惠龄《奏请以候补直隶州知州玉山借补东昌府同知事》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折,文献编号。

[5]东河总督李奉翰乾隆六十年闰二月二十八日《题报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黄易丁忧日期事》题本,内引黄易呈称:“窃卑职现年肆拾玖岁,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监生。遵川运例,捐从九品,乾隆肆拾贰年拣发河东河工。肆拾叁年咨补商邱县主簿,肆拾肆年调补阳谷县主簿,肆拾陆年咨升武城县县丞。肆拾柒年升署东平州州判,伍拾年咨升东平州州同。伍拾壹年升署卫河通判,调署捕河通判,伍拾肆年升署兰仪同知。是年玖月内,调署运河同知,伍拾陆年拾贰月内实授。兹卑职亲母梁氏,年捌拾玖岁,染患腹泻,医治不痊,于乾隆陆拾年闰贰月初伍日,在署病故。职系亲子,并无过继违碍等弊,例应丁忧,回籍守制。俟服阕之日,仍赴河东河工候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2-01-03--。黄易丁忧前仕履,以其自述最为权威。

[6]武氏祠原址所立翁方纲《重立汉武氏祠石记》碑,后附修祠助金者题名,有“光州直隶州知州长白玉山钱五千。”见《山东汉画像石汇编》,傅惜华、陈志农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第页。

[7]兰第锡、伍拉纳、长麟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初四日《河南省署开封府兰仪同知吕昌会终养员缺请以现任山东兖州府捕河通判黄易升署》题本,见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

[8]均见拙文《国家图书馆藏潘有为致黄易十六札系年》,载《古籍研究》第68卷,凤凰出版社年版,第、页。

[9]河南巡抚梁肯堂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十三日《奏请以玉山署理河南府知府》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折,文献编号。

[10]端方《壬寅销夏录》,载《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第册,第页。

[11]载《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影印,第6册,第90页。

[12]归朝煦,字升旭,号梅圃,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归宣光第三子。乾隆二年()十二月初五日生,嘉庆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卒。以监生捐纳,由布政司经历,仕至山东运河道。事具光绪《京兆归氏世谱》卷六《梅圃老人自述》。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中,有归朝煦致黄易札两通,分别作于乾隆五十七、五十八年。

[13]《乾隆帝起居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条:“(吏部)又带领河东河道总督李奉翰等,题请实授之现署山东兖州府泇河同知龚士煃等引见,奉谕旨:‘龚士煃、黄易,俱准其实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影印,第38册,第~页。

[14]见故宫博物院藏《小蓬莱阁同人尺牍》第1册,载《内涵暨外延:故宫黄易尺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附录,秦明主编,故宫出版社年版,第~页。又,薛龙春先生释文,見该书第~页,与本文略异。

[15]乾隆五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潘庭筠致黄易札有云:“承谕吉期,谨遵台命可也。惟惭寒素,不能稍备薄奁,悚恧之甚!所示六月间行聘之事,弟与亲翁九哥多年好弟兄,承爱许附葭莩,竟可不须费心。若衣饰之类,随分数件,只消尊纪携至,不必如俗间过盘,不但省诸浮费也,小女将来在膝下,尽可随时赏赐。”见故宫博物院藏《小蓬莱阁同人尺牍》第4册,载《内涵暨外延:故宫黄易尺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秦明主编,故宫出版社年版,第页。

[16]国家图书馆藏《黄小松友朋书札》第11册,载鲍廷博乾隆五十六年冬致黄易札:“元文宗《永怀卷》,偶逃劫火,若有天相,明春萼岩(金德舆)北上,附邮奉赠,以表区区。比因匆遽到省,不在行箧中耳。”

原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3期。

作者简介

许隽超,年12月生,哈尔滨人。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年8月起,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任教师。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研究。

文献与文化研究

主编:杨栋

执编:唐滟萍

编辑:吕亚南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loumengs.com/bhtz/11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